在全国自杀率下降的大环境下青少年自杀率高居世界第一位的背后
据网传4月2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研二女生规培期间疑因不堪带教老师批评而自杀,其堂弟称,姐姐抱怨带她的科室老师很凶,曾被骂过,科室关系紧张,压力很大,但没想到姐姐会因此自杀。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身边依旧发生着我们并不知道的,令人惋惜的“个例。”在现今的社会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我国自杀率逐年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中国青少年自杀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高居全球第一位,15~26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占18%。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都有青少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中国青少年近3亿,官方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青少年抑郁率为24.6%,其中中重度的抑郁为7.4%,速算一下我国7300万的青少年是抑郁的潜在患者,2200万的青少年已经中重度的抑郁。
对于7080后的人来说,从前哪家孩子不是被打骂长大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玻璃心,动不动就轻生自杀?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孩子玻璃心,承受能力差吗?显然并不是,社会的剧烈变化产生的压力,最大的承受者是青少年,大人把这个时代的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很多的家长对这些问题完全意识不到,认为这只是孩子太难管,太矫情,这是严重的认知缺陷,甚至最终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学业的压力只是导火索并不是根本原因,压力源来自我们的家庭,也就是大人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父母的压力既有来自对未来的担心,担心孩子无法立足与社会,也来自于比较,一旦看到别家的孩子比自家的优秀就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父母会把这种来自社会及未来的焦虑和压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导致有的孩子厌学有的孩子成绩好但心理压力大,甚至出现考试上瘾的这种问题,因为考试成了孩子唯一博得父母爱和关注的渠道,甚至成了人生的意义,一旦考试失败将面临巨大的挫败感。
有人说以前学不好不但被骂还可能被打呢,难道那个时候就没有压力吗,有的!但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最大的变化却被忽略了,那就是和大自然之间的互动,说白了这种互动就是玩,比如捕鱼捞虾,游泳戏水,爬树摘果,奔跑在田野,纵情于山水,还有玩各种游戏。哪些不是释放压力和宣泄的渠道呢?按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理论没有出口的情绪最终都会被积压在潜意识里,我们是自然之子,离大自然越远安全感就越不稳定,大人压力大了通常会做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旅游散心,可是孩子离开大自然久了呢?
过去有很多玩伴,路上也没有什么车,可以和同伴尽情玩耍,印象里没有人会在背后提醒我们要小心,可现在呢,除了上学,孩子几乎只能每天在家里和父母待在一起,而父母又会不自觉地盯着孩子一举一动。因为焦虑甚至有些父母不但对孩子进行言语的强攻击,强行监督,孩子的玩伴有限,和同伴一起玩的项目更加有限,这个方面的情绪出口被关闭,同时父母还在不断施压,那孩子就变成了个高压锅!
与孩子缺少共同关注,这个太重要了,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看电视只有一个节目没的选,没有其他的节目,我们晚上只能和父母一起看电视和父母一起讨论电视剧里的剧情,然后一起期待明天情节会怎么发展,或者听大人们聊天,讲故事,这其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连接,可如今呢,每人一台手机,各自在各自的世界里,像被分割开一般,彼此的交流沟通少之又少,总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太过匮乏,甚至无数的孩子根本无法从家庭里感到被珍惜和被爱,导致有些孩子感到家庭连对自己最基本的的接纳和尊重都没有,学业的压力已经无比沉重,到家里还要承受父母的不停的唠叨,甚至是不理解,孩子怎么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呢?或许孩子只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在孩子玩的时候让孩子尽情的玩,不要总是提醒这个那个的事情,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你很尽兴的时候经常被人打断或者提醒,有什么样的感受,反正我认真做事被人打断会很生气,难道孩子就不会吗?会的,只是他们在家长面前不会有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多从孩子角度出发去,让孩子知道你是懂她的,这个“懂”字力量是无穷,甚至足以把一个人从生线上拉回来。不要给孩子贴很笨很蠢,所谓不听话,或别家的孩子比你强的标签,标签会让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
关注孩子所关注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东西,甚至包括某一个游戏,某一个明星或者某一首歌,进而让孩子觉得你是他的朋友,让他感到你是可以倾诉的对象,而倾诉就是最好的一种治愈方式。每次管教孩子之前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好好问一问,我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的焦虑。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我们祖国大地的所有儿童及青少年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