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排名的几个版本
1955年解放军大授衔,共授开国元帅10位,大将10位,上将55位,中将175位,少将798位。后来在56-64年期间又增授2位上将、2位中将、562位少将。
其中共有177名中将。这些中将或许在资历、级别、地位上比不上元帅、大将、上将,但他们每个人也都是历经百战、九死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他们大多都是副兵团级、军级的将军,可以说,他们是战场上的中流砥柱,高层的伟大战略正是靠他们来执行,他们是真正的战场之神!他们都战功赫赫,涌现了一大批战将,像王近山、陶勇、王必成、聂凤智、郑维山等。他们有些人后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诸如:廖汉生、秦基伟、张震、余秋里等都官至副国级。
但关于开国中将的排名,历来有不同版本,不同的出版物之间也不尽相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版本,徐立清排名第一
这个版本是按照当时的军职高低排名的,排名顺序依次为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正军级、无军队级来进行排序的。而同一级别内,按照军委机关、总部机关、军事院校、军兵种、大军区、志愿军等的顺序排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4月根据总干部部指示,全军干部评级工作全面展开,并于当年基本结束,一些担任正兵团职务的将军被评级为副兵团级,如李天换,郭化若,莫文骅等)
正兵团级1人,徐立清。
副兵团级22人,其中包含萧向荣、张震、阎揆要、陶勇、吴法宪、廖汉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等。
准兵团级53人,其中包括万毅、邱会作、梁必业、李作鹏、聂凤智、刘兴元、梁兴初、吴克华、曾思玉、郑维山等。
正军级96人,其中包括韦杰、秦基伟、皮定均、张祖谅、吴瑞林、吴信泉等。
无军队级别3人,赛福鼎·艾则孜、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措饶杰。
第二个版本,廖汉生排第一
第二种排法则是根据当时的各大军事单位来排序的。当时的军事单位排名是中央军委机关、总参谋部、训练总监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总财务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是海军、空军、防空军、公安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军事院校、政治院校、后勤院校、高级步兵学校、高级炮兵学校和军事法院,再往后是沈阳、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等军区,最后是志愿军和其他机关。
军委及总部排名如下:
1、军委机关2人:廖汉生、萧向荣。
2、总参谋部5人:王尚荣、刘少文、王诤、万毅、苏静。
3、训练总监部4人:谭希林、杨秀山、孙毅、李作鹏。
4、总政治部7人:朱明、谢有法、刘志坚、蔡顺礼、王宗槐、孔石泉、刘西元。
5、总干部部2人:徐立清、袁子钦。
6、总后勤部7人:张令彬、邱会作、李耀、饶正锡、傅连暲、田维扬、张贤约。
7、总财务部3人:余秋里、唐天际、汤平。
8、武装力量监察部1人:阎揆要
下略
第三个版本,廖汉生排第一
第三种排法也是是根据当时的各大军事单位来排序,但在排序上与第二种稍有不同。
最前边的是中央军委,之后是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总干部部、武装力量监察部、训练总监部、总财务部,等等,和第二个版本有所不同。另外在同一级别的排名上,是按照评定时的个人职位,还是授衔时的个人职位,这个版本和第二个版本也有不同考量。
军委及总部排名如下:
1、中央军委3名:廖汉生、张经武、萧向荣
2、总参谋部7人:张震、王尚荣、刘少文、苏静、万毅、王诤、韩振纪。
3、总政治部9人:朱明、谢有法、刘志坚、王宗槐、蔡顺礼、刘西元、孔石泉、钟汉华、欧阳文。
4、总后方勤务部9人:邱会作、张令彬、李耀、张池明、饶正锡、傅连暲、张贤约、田维扬、贺诚
5、总干部部2人:徐立清、袁子钦
6、武装力量监察部1人:阎揆要
7、训练总监部2人:孙毅、杨秀山
8、总财务部3人:余秋里、唐天际、汤平
下略
第四个版本,按姓氏笔画排名
丁秋生中将
排在前面几位的依次为:丁秋生、万毅、王诤、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王宗槐、王秉璋、王恩茂、王道邦、王辉球、王紫峰、韦杰,等等。
按照姓氏笔画排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上几种排名方式带来的争议,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式,所以在很多的媒体包括官方出版物上,较为广泛的采用了这种方式。
我们探究开国中将的排名,并不是要论个高低,也不是要给出个最终的排名结论。这些将军为国征战一生,缔造了今天的新中国,他们的功绩永载历史,而且将军们在各自的领域做着不同的贡献,正是他们所有人的力量的汇聚,才有了今天的盛世中国。在我们眼里,他们每个人都是第一军功!
2015年9月,开国中将张震逝世,至此,所有开国中将全部陨落,但他们的历史功绩,将会永远为历史所铭记。
开国将军,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