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局是命途多舛,还是成长的烦恼?集中审批究竟路在何方?
3天前发了这篇关于行政审批局的文章:行政审批局模式也许是新一轮机构改的重点领域之一?非常值得期待(可直接点击浏览)。本是想从机构改革的角度分析一下走向,感觉话题比较冷门,是抱着被头条君打入冷宫的心态发出去的。
没想到却引起了极大关注,被推荐了将近60万次,也得到了网友们很多精彩的评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业内的专业人士,给出的问题和见解很准确、很独到,我也学习了很多。直到今天,这个数字还在上涨。
鉴于大家如此关注,在网友和粉丝启发之下,今天再补个第二篇吧。笔者无能,只敢抛出问题和现象,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
一、自身运行方面
1.横向、纵向之间不对应、不匹配。从全国来看,行政审批局模式都比较谨慎,基本都只是在市级以下进行探索,就连力度最大的河北省,也只是在市县两级进行了普及,省级还没有涉及,客观上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格局。就拿市级来说,因为省级没有集中,仍然分散在各个行业部门,市级的审批局一个单位要对着20个以上的省直部门,但这些省直部门,在市级又有着本系统的对口部门,开会、培训、上级精神传达等,往往只对本系统,审批局对上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婆婆”。造成了审批局不仅在业务上不对等,沟通协调困难,上下关系不顺,政策信息掌握也不够及时准确等,仅沟通协调一项就占用大量行政成本,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2.专业度不够,存在客观限制。受困于上述第一条问题,行政审批局在人员力量上相对薄弱,上一篇文章有位网友回复说,培养懂专业的审批人才很难,更别说审批集中后,需要工作人员是精通所有部门的审批专业的全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有些系统对口不畅,政策培训不及时等,实际上想要实施很难。还有一些特殊事项,比如需要第三方评估、需要现场勘验、需要联合勘验等方面的事项,实际上也难以实现集中审批,甚至根本仍然离不开行业主管部门。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比如食品药品、空间规划、生态环境、重大项目(例如奥运项目建设)等,根本不是一个审批人员或者一个部门,甚至一个行政层级就能解决的问题。
3.审管分离,协同配合困难。权责利是否应该统一,这个没有定论,在不同情况、不同事情下也不一样,这里不作讨论。现在还存在“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咱也说不清,似乎都有道理,又都不合理。是相互制约,还是相互割裂造成真空?这是两个极端。而且我认为这里面还存在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传统观念不改变,制度体制设计就得不到很好执行,就都是白搭。观念到位了,执行到位了,任何一种模式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优势,规避劣势。
4.权力集中,利益分配,服务配套。“分蛋糕”在哪里都有,体制内外,国内外都一样。分散在部门的审批权集中到一个部门,必然造成集中,权力扩张或无序增长就会因为制衡不足、监管不够等增加不良风险。利益的藩篱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打破的。但也不是这么绝对,因为也听在审批局工作的朋友说过,权力集中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集中了,特别是作为新生事物,他们并不敢乱来。
二、外部客观存在方面
1.传统观念难以改变。这并不是批评因循守旧,也不是说传统观念一定不对,审批局模式的观念一定对,只是说现在还没有形成社会普遍共识,或者说仍处于论证、评估、探索、试错的阶段。现在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都有,审批局干得风生水起的和开倒车中途又撤销解散的也都有,老百姓和企业社会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也都有。有支持,说明这种模式完全可行,也有可取之处,也说明大家可能苦传统模式久矣,呼唤创新、渴望打破;有反对,说明新模式还存在弊端需要解决,传统模式也有其合理之处,但也需要改变和完善。
2.管理体制需要理顺。顶层设计和配套建设还比较缺乏,毕竟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有统一的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系统和整体性,像传统体制一样的从国家到地方,再到省市县乡村的架构并没有形成,所以管理体制肯定还不够成熟,一些职责划分,边界不清晰,甚至缺乏法律法规或政策依据,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应配套制度还不完善等,都是阻碍其运转的现实障碍。包括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对集中和分散的度把握不一样,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样等,使审批局在纵向、横向,行政权力在分散集中,审批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够合理的方面。
3.其他客观问题。条块关系不顺,部门之间、信息系统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客观上造成“信息孤岛”,难以实现集中审批。服务跟不上,简化优化审批流程跟不上,只是形成了物理上的集中,却难以实现“化学反应”。审管分离的配套跟不上,达不到预期效果。
说到最后,其实大家关心的不是采取何种模式,集中还是分散都不是关键,而是怎样办事更加方便快捷,至于审批事项怎么运行,归多少个部门管,要经历多少环节,甚至要盖多少个章,那都是审批部门的事,跟老百姓无关。走一百个环节、盖一千个章,一天能办下来,老百姓也欢迎;一个部门管,走一个环节,盖一个章,十天才能办下来,老百姓照样不买账。
一家之言、一己之见,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