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人物吕日周:被查500多天,结论是官瘾很大,没有贪污受贿
现在的年轻人,估计都不知道吕日周,那也不能怪,毕竟吕日周的“风光”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000年初,吕日周的名气如雷贯耳。
要是有现在的网络媒体,吕日周的火爆估计是可以一年霸占100个热搜的程度。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吕日周的人生三大事。
吕日周
人生第一事:“搭台唱戏”,县委书记被查500多天
出生于1945年的吕日周,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而且还是中文系毕业的,算是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了,因此工作后也是十分顺利,当过工人、当过大队书记,还干过研究室干事,在1983年当上了县委书记。
当上县委书记后,吕日周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称作“搭台唱戏”,主要的套路大概就是突破了城乡、行政区划、行业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使各种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和组合,带动经济发展。
现在这种形式早就司空见惯,大家甚至会发出这都是些什么东西的疑问,但是不要忘记当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这种超前的思维在当年还是非常炸裂的。
实际上这种改革还是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组数据证明一下,当时那个县诞生了3000多个经济实体,一个县的工业利税超过了市里其他14个县的总和,着实有些夸张。
不过,尽管成效明显,但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吕日周却招来巨大的争议,毕竟改革过程中肯定触碰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也是大家都能预料到的。
有争议也无所谓,但是这种争议连绵不断,导致上级甚至最高级别都“关注”到了吕日周,吕日周成了“当红炸子鸡”,背后却是在任职的6年间,前后被调查了6次,总计500多天,在第一次长达9个月的调查过程中,上级派出的审查队就有100多人。
说句玩笑话,100多人调查一个人我是有点没办法理解,知道的是上级调查下级,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天兵天将来捉孙悟空呢。
那调查那么久调查出什么结果了呢?结果是没调查出什么结果。那那么多人来调查,总要有东西回去交差吧。于是就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审查人员1:有人反映你电话打得太多了,用多了电话费。
吕日周解释:我家里没电话,目前我们是改革试点县,需要请示报告和联系的事情多,自然电话多,你们告诉我改革试点县的书记电话标准是多少,超过的我个人负责。
审查人员2:曾经市里开全市县委书记会,各县都要给会议代表送点土特产,但你们县的300元费用是吕日周个人出的,不是县里出的,说明吕日周就是想当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吕日周解释(手动加一个黑人问号脸):我这事从来没有宣传过也没有向上级汇报,这是算我沽名钓誉吗?还是说不能当焦裕禄式的干部?那就算我犯错了吧,可以把钱退给我,我给我爸妈都是一次给两三块,这300元退给我让我尽孝吧。
吕日周和父亲
后来这种审查还有很多,都是无疾而终,只好给吕日周扣了一顶“官瘾很大”的帽子。吕日周自嘲道:
上面查你100多天,你每天还坚持工作,也不病倒,这不是官瘾大么?
人生第二事:“内地再建一个香港”,市长平地起高楼被腰斩
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为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决定新建一个市,1989年吕日周顺利当上市长。
由于当时我们技术手段有限,为了发挥最大效益,因此煤矿破天荒的采用了中外合资的形式进行。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还是十分罕见的,尤其是在内陆地区。
当时吕日周不仅要面对大家可以想象的各种鸡毛蒜皮的事,诸如有人偷煤矿东西啊,失地农民补偿后有钱没有地啊,事故后的赔偿啊等等。
安太堡露天煤矿
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建市,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建还是一团糟,但是因为当地有中外合资项目,所以当时是内地外国人员最多的地方。
外商们几乎每个星期五都要乘飞机去香港消费休闲,星期天再回来。吕日周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这种情况极有可能造成中外合资半途而废,于是他立即响应上级领导号召“内地要再建一个香港”。
吕日周觉得新建市拥有再建一个香港的条件,有七大理由:上级领导支持,新建市外籍人员最多、最集中,当地煤电工业发达,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当地离京津不远,当地生态良好,新建市有大量净地。
上个世纪香港风光
当时吕日周觉得天时地利都有了,就差人谋了,他觉得他就是“那个人”,于是就全力推动。
但是,平地起高楼又谈何容易,尤其是资金这一块缺口巨大。
于是,吕日周开始忽悠外资人员投资,吕日周开出的条件是,谁愿意投资他就会在新建的城区广场给他立一个铜像,并再三解释我们一般只会给伟人或者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才会立铜像,不亚于“自由女神像”。
果然这个承诺的吸引力还是巨大的,很快一个叫哈默的博士就答应了,决定石油公司捐资1000万美元帮助建设新建市区。
这个消息一放出去,一下子吊足了市民的胃口,大家纷纷畅想美好的未来城市。
不过在建城市之前,先要搞定新建市政府的办公地点。就在这个过程中却产生了巨大分歧,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认为新建市政府应该放在旧县城的城南,因为有一些基础,在原来的建筑上再加几层,或者见缝插针找点空地修一些楼,缝缝补补将就一下就算了,没必要大操大办建新的,大家上班也都方便。
北派认为新建市政府应该放在新市区城北,然后建设大规模的楼群,以及各种医院、学校、体育馆等配套,主要就是打破以往偏安一隅的格局,将城市向北扩张。
而吕日周是北派的掌门人,并宣称,就算是不当这个市长,也不会支持南派,不能毁掉新建市的未来发展,所以一开始省里批准按北派的想法施工。
但是,吕日周的坚持北派的矛有多锋利,南派权贵们反抗的盾就有多厚实。最后南派竟然扭转了局面,反败为胜,让已经施工的北派方案停工,并且扳倒了北派掌门人吕日周,吕日周当了8个月的市长后突然被免职。
所谓的“再建一个小香港”以及“铜像约定”啥的也都成为泡沫,后来外资撤资、外商都跑光了,那个哈默博士也去世了,一切都翻篇了。
直到吕日周卸任市长一年后,省政府主要领导再次征求“北方案”何时复工时,吕日周不在其位、仍谋其政,据理力争,最后说服了主要领导,开始让“北方案”复工,建成了新建市的主城区。
人生第三事:挑战“太平官”,市委书记拿副市长开刀
2000年初,沉寂十来年的吕日周随着省里主要领导调整,而被重新启用,55岁的他当上了市委书记。
重新出山后的吕日周虽然已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干部,但人到中年后改革的勇气依然没有减少半分,而且这次更凶猛、更超前,很多做法20年后的今天都做不到。
吕日周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给官员自己少的,尤其是那些吃饭不干事的“太平官”。
不过,吕日周的这种改革可不是光针对其他人,而是自己带头。
首先,他作为市委书记,告别了机关办公室,而是身先士卒的下基层调研,他经常夜里住在农户家,过着农户一样的生活,体会农户的疾苦,在太行山一个农户家他被冻得睡不着的经历让他一辈子难忘,也正是因为感受过农户的生活,他才知道要从哪些地方去改变。
在2001年,这位市委书记全年下基层达到209天,住工厂、学校、农家总共有86夜。
但是如果仅仅只有市委书记一个人这样,而且只有形式这样,没有实质内容,难免会让人觉得是在作秀。在吕日周的带动下,全市有5000多名官员深入基层一线。
不过要是仅仅去感受一下生活,而不帮助解决问题,那这种下基层无异于打扰别人生活。
为推动干部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吕日周决定动用舆论监督这个利器,一些做法领先30年。
在大家都热热闹闹的下基层后,并向市委报送了下基层的情况报告,本来这是一个常规的工作套路,但是没想到突然间报纸上直接刊登了各个市直部门和县市区的情况报告,让老百姓都可以看到。
更重要的是每个报告后面,吕日周还批示了评语,诸如“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没法交待”等字眼也格外刺眼,让很多干部看完火辣辣的。这一公开曝光,也让后续的下基层更加实在了。
不过吕日周也知道,整治干部最好的方式就是杀鸡儆猴,所以必须要抓典型。
他直接将无故缺席的县委书记的名字公布在报纸上,尤其是将开会睡觉的市科协副主席、市房管局副局长、潞城市建委主任、平顺县林业局局长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然后还在下面标出名字,并将所有睡觉的人的名字一一罗列。
而且吕日周在随后将矛头对准了大领导,直接朝副市长级别的人开枪,而这其中平时干事执行力不是那么强的一位女副市长秦市长刚好就撞到了枪口上。
当时秦市长分管教育,但是报纸却曝出山后河村因为没有老师导致27名学生流失20名的问题,吕日周得知后,直接将自己对此事的批示发表在报纸上,点名要求秦市长带队驻点7天解决问题,并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变成了“落实不到山后村”了!
批示没有给秦市长,却直接登到报纸上,不是常规套路,这也让秦市长有怨气,但还是只能厚着头皮驻点解决了问题,虽然后来也说怨气消了,但估计心里的疙瘩一辈子都解不开了。
这样杀鸡儆猴的效果非常好,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安定程度和城市面貌,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不过吕日周得罪的人和引来的争议也非常多,得罪的人也很多,好在大部分人尤其是群众对他是认可的,在全市组织的10次干部测评中,有14961人投票,对吕日周满意的达到13912,占绝大多数,不满意只有63票,算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成绩了,这也是吕日周引以为豪的事。
后来,当了3年书记后,吕日周被提拔为省政协副主席,算是过上了退休生活。如今快八十岁的吕日周早就不在江湖了,但是江湖依然流传着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