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什么会有“妻不如妾”的说法
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妻子扮演的角色不止一个。她的任务,至少有四种,即:贤妻,良母,佳媳,严妇。而对应的任务,也有四种,即:辅佐丈夫,孝敬公婆,教育子女,管理家政。
理所当然,这四个角色都不好扮演。
贤妻,也就是“贤内助”。做好一切后勤工作,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以便丈夫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上。听起来合情合理,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共识中,女性无法像男性那样外出工作。但是如果把这些放在“男尊女卑”的前提下来看,就有些难办。既然是以男性为中心,那么一个妻子的“贤”与“不贤”,则完全取决于丈夫。显然,这是一个主观的标准。每个男子都有着不同的性格,而性格的形成,又与气质,禀赋,教养,阅历息息相关。谁能保证每个妻子都与丈夫性格相投?谁又能保证每个丈夫都有一个好性格?
可能你会说先了解了解再说,但是传统中国,包办婚姻是大事,是正事,根本无法违背,所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才会引起当时读者的惊诧。
这样一对相互之间不了解,甚至根本没有见过面的男女,婚后性格不合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并且,丈夫不满,尚可发泄,妻子不满,却只能委屈求全,这样一开始,妻子便处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
于是妻子们开始揣摩丈夫的心理,适应丈夫的性格,说白了,便是看丈夫的脸色。但是这也不易。不说压抑自己去适应别人有多痛苦,也不说这种适应是一个何其漫长的过程,即便这些都能忍受,也不能保证丈夫就认可了她贤妻的身份。因为人的喜好是变化的,丈夫变了,妻子没反应过来,照样是自讨没趣。
再说了,全然满足丈夫的要求吗?正如贾母训斥邢夫人:“他逼着你去杀人,你也杀去?”
更何况,一个标准的“贤妻”,除了让丈夫满意,而且还要能让丈夫成为一个“好男人”,有作为,有功名,有名声。传统观念看来,妻子还有辅佐丈夫甚至教育丈夫的责任。男人成家,自己便交给了妻子。如果男人没出息,做母亲的绝对不会承认是自己的教育问题,如此一来,责任又回到了妻子身上。诸如“命相不好”,“辅佐不力”,甚至“过于风骚”这样的话都会砸到妻子身上。
要做人上人,必须要吃苦中苦。这里的“吃苦”,当然也包括少一点性快乐在内。传统观念看来,性是生育的手段,并非生活。如果后继有人,继续过多的性生活,那就是“淫”,至少是“玩物”。所谓“玩物丧志”,为了让丈夫不至于“丧志”,妻子只有把自己变得“不好玩”,也就是变得不性感,没魅力,甚至无性欲。
非但如此,丈夫过多的夫妻要求,妻子还有规劝的责任和婉拒的义务。这就等于自己断了自己争取爱情的后路。更何况,规劝的内容不止于此,还有丈夫的一切“不良”习气或行为。女人本来就爱唠叨,现在既然有这个权利和义务,难免变本加厉。
当然,妻子说的在理,又有公婆撑腰,丈夫也无可奈何。但这些难道不影响他在内心中对妻子的印象吗?这样的夫妻之间爱情真的是很难出现的。
事实上,中国传统婚姻中,一对夫妻生下孩子,他们的角色就会迅速地由夫妻转换为父母,“孩子他爹”和“孩子他娘”就成了他们相互之间最常规的称呼。作为已为人妇和已为人母者,如果还在床上颠鸾倒凤,或者还在打情骂俏,似乎是一种很丢人且很不自然的事情。
相比而言,妾的负担要小得多。
妾不必规劝丈夫,她没有这个资格;妾也不必侍奉翁姑,她没有这个地位;妾也不必当家理财,其实她自己才是被管理的对象;妾甚至不用抚育子女,因为教子乃是妻子的责任。那么妾的任务是什么呢?
只有一个,那便是让丈夫开心。这个任务不但单一,而且相对好完成。因为所谓“姬妾”,多半都有几分姿色。再说了,能让丈夫开心,自然也能让丈夫更爱自己,这种既讨好又卖乖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夫与妾打的火热,就不怕被说成是“玩物丧志”吗?不要紧的。因为一般说,有资格纳妾的,大多功名成就,有资格“欢愉余生”。过去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做了朝廷命官,往往有四件事要做,即:备他一顶轿,起他一个号,刻他一部稿,娶她一个小。这些都是公众认可的事,而如果功不成,名不就,也和妾颠三倒四,那就是妻治家不严,倒霉的还是妻。
这样在丈夫面前不必拘礼的妾,往往能真正得到真正的爱情。她们往往是先被丈夫看中,动了情,才被收为妾的。所以丈夫如果真爱她,就会甚于父母们挑选的妻。比如贾琏把尤二姐弄到手后,便是“越看越爱,越瞧越喜,不知道要怎么奉承这二姐儿才过得去”。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夫之于妾,都只是玩弄。但即使是玩弄,也比例行公事的妻子要多些私情,多点趣味吧?
古人云:“娶妻娶德,纳妾纳色。”以色事人易,以德服人难。就连孔夫子都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妾无地位,却有优势;妻居要津,却少真情。所以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就导致了妻子与妾之间在身份上就成为了自然的天敌,像宫斗那样的勾心斗角就必不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