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基督信仰的精神家园,全球社会的思想起源
思维导图
写在前面
公元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这个事件给罗马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危机,很多人指责基督教导致了罗马的衰落。
奥古斯丁历时13年写出《上帝之城》为基督教辩护,全面批判罗马传统的“异教”神学和哲学,全面论述了自己的神学和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教父,基督教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
奥古斯丁通过大量的著作和论战,确立了基督教神学的正统教义,被誉为“教会博士”。奥古斯丁的代表作包括《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用“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起源、发展和终结这个历史叙事作为线索,容纳了神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问题,对西方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帝之城》不仅是圣奥古斯丁的杰作之一,而且同《忏悔录》一样,在世界所有文献中占有经典地位。
在奥古斯丁关于一个普世宗教社会的理念里,我们可以找到今天萦绕在许多人头脑中那个关于全球社会的理想的起源。
奥古斯丁的确没有提出同我们完全一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应该带着从中寻找有关答案的希望去读《上帝之城》。
尽管如此,奥古斯丁所提出和所解决的问题却肯定是我们问题的起源,而且如果我们未能解决我们的问题,那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在解决我们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解决已经由奥古斯丁解决过的那个问题。
我们当代人渴望的是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一个世界,他们是相当正确的,他们致力于建立的普世社会,是以政治和世俗社会为目标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也是正确的。
也许他们最严重的错误是,他们想象,在缺少普世宗教社会的条件下,有可能建立一个普世的、纯粹自然的人类社会。
这是因为,只有这种普世的宗教社会,才能够在接受同一个超自然的真理并且在热爱同一个超自然的善的过程中,把全人类团结在一起。
本文共计8408字
阅读时长约16min
写作背景
本文主要是了解奥古斯丁如何为基督教辩护,批判罗马人的传统信仰导致了道德败坏,无法保护罗马免遭命运的打击,更不可能给罗马人带来永生的希望,因此毫无意义。
在正面论述自己学说的部分,奥古斯丁用“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作为意象,强调了基督徒的精神家园和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在政治哲学领域开启了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之间长达一千多年的博弈。
奥古斯丁还围绕“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开端、发展和结局,论述了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开启了西方历史哲学的传统。
这本书对西方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它翻开了西方政治和教会关系的新篇章,也第一次给西方哲学传统注入了很强的历史意识。
《忏悔录》那本书是奥古斯丁在43岁的时候写的,是奥古斯丁人生前期的代表作,记载了他“浪子回头”皈依基督教的心路历程。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晚年的集大成之作,从他59岁的时候开始写,花了13年才完成,翻译成中文大约有100万字。
说起来,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了东西罗马两个帝国。
西罗马帝国内忧外患,衰落的迹象非常明显。
两个罗马分裂仅仅15年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西哥特人攻陷了罗马城,并在城里劫掠了整整三天。
这次军事失败虽然没有给罗马带来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对罗马人的心理打击却非常沉重,曾经象征着“文明”和“安全”的罗马城,居然无法抵挡“野蛮人”的进攻,居然无法为它的人民提供最起码的“保护”。
在罗马人中间出现了各种关于罗马城为什么会被攻陷的谣言,其中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把这件事归罪于基督教。
那个时候基督教刚刚成为罗马国教不久,并且也开始搞起宗教迫害,打压罗马传统的宗教。
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罗马人改变了信仰,对传统神灵不忠,传统神灵就借哥特人来惩罚罗马人。
奥古斯丁作为当时罗马基督教会的精神领袖,自然有责任要为基督教辩护,不能让基督教为罗马城陷落背锅。
为了这个目的,奥古斯丁做了很多布道,也写了很多书信,之后他决定写一部更正式的著作,系统地论证罗马城的陷落不是基督教的错。
这之后经过13年的写作,他终于完成了这部煌煌巨制《上帝之城》。
这本书的体量巨大,但是整体结构还是很清晰的,全书一共22卷,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10卷,奥古斯丁为基督教辩护,攻击罗马传统的宗教信仰,这部分是破坏性的工作。
第二部分是后12卷,奥古斯丁讲述了“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区分,它们各自的起源、历史和最终的命运,这部分是建设性的工作。
这本书里讨论了奥古斯丁神学和哲学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集中讨论三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奥古斯丁如何为基督教辩护,证明罗马城的陷落不该由基督教来背锅。
第二,解释一下“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区分,并且看看这个区分对于西方的政治哲学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最后,再围绕“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区分,带你了解一下奥古斯丁的历史观,看看他如何开启了西方的历史哲学传统。
罗马沦陷实因
我们先来看看《上帝之城》最直接的目的:奥古斯丁如何为当时的基督教辩护,攻击罗马传统的信仰。
奥古斯丁在全书的一开篇就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西哥特人其实是信仰基督教的,他们虽然在罗马城里大肆烧杀抢掠,但是却放过了躲在教堂里的罗马人,这样的仁慈在那个时代以前的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很多罗马人靠着基督教保住了性命,之后却攻击基督教导致了罗马城的陷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忘恩负义。
用这样的口吻开篇,奥古斯丁就给整部《上帝之城》奠定了一个基调,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对罗马人心目中的“蛮族人”做任何批评,反而在论证他们是上帝的工具,来惩罚罗马人传统的信仰。
我们可以把奥古斯丁的批判概括成三个要点,分别是:
传统信仰给罗马带来了道德的败坏;
传统信仰没有保护罗马人免受灾难;
传统信仰更不能给罗马人带来死后的幸福。
在奥古斯丁看来,罗马传统神话里的那些神灵有的奸淫、有的乱伦、有的背信弃义、有的相互争斗、有的滥杀无辜。
这些神灵没有给人的生活确立正确的原则,对于这些神的信仰自然也不可能给罗马人提供正确的道德范本。
罗马人在祭祀活动和戏剧表演里,不断重复着淫荡下流、浮夸虚荣的言辞和行动,自然不自然地就成了人们模仿的对象。
因此罗马历史上有诸多恶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说,罗马的建立者和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斯被认为是战神马尔斯和凡间女子通奸生下来的;他为争夺权力杀死了自己的弟弟,才当上了罗马的国王。
但是罗马的神灵不但没有惩罚罗慕洛斯杀死亲弟弟这个令人发指的行为,反而让罗马人将他奉若神明。
再比如,罗马刚建城不久,因为缺少女性,就假装举行演出,邀请邻邦的萨宾少女参加,然后在表演过程中,把她们抢走做妻子,随后又出兵和她们父亲作战。
在这里奥古斯丁写下了一段令人心碎的文字,我给你念一下原文:
“罗马人用沾满岳父鲜血的手搂着悲伤的女儿的腰,女儿们不敢为死去的父亲哭泣,害怕冒犯获胜的丈夫。”
在奥古斯丁看来,罗马道德风尚最好的时候,就是和迦太基人打布匿战争的时候,但这个时候道德风气的提升和信仰无关,完全是因为强大的敌人给罗马造成的压力和恐惧。
随着迦太基的毁灭,罗马人的贪婪和野心很快暴露无遗,罗马的神灵也用各种神谕纵容和鼓动罗马政客发动血腥的内战。
在奥古斯丁看来,这一切都说明,罗马人信奉的诸神不过是一群魔鬼,他们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得到了罗马人的崇拜,而对罗马人的道德水平毫不关心。
除了道德上的败坏,罗马也遭受了各种现实的苦难。
在这些苦难中,罗马人信仰的神灵并没有出来帮助他们。罗马城的历史比耶稣降生要早七八百年,在基督教产生之前,罗马就遭受过饥荒、瘟疫、洪水、战争、屠杀,等等灾祸。这些事情显然不能归罪于基督教。
比如说,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曾经遭遇过严重的饥荒和瘟疫;在公元前4世纪,罗马曾经被高卢人攻陷,几乎亡国;公元前3世纪到2世纪,罗马人跟迦太基人的布匿战争,让成千上万人生灵涂炭,数不清的大小城市被彻底夷为平地。
和这些苦难相比,哥特人攻陷罗马城根本不值一提。由此可见,罗马的神灵根本就不能保护罗马人。
奥古斯丁批评罗马传统信仰的第三个点是,这种宗教不能给信徒带来永生的期待。
罗马人信奉的宗教里有成百上千个神灵,各司其职、各管一摊,有的神灵管的事儿甚至非常琐碎,比如有专门管男人胡子长得好不好看的神。
这样的分工极大地削弱了神的力量,让人们不可能期待从这些神那里获得永生。
而且,在罗马的传统宗教里,也没有专门管永生的神,所以就算人们想要永生,也不知道找哪个神去求。
到这里,我就给你解读了《上帝之城》第一部分,也就是前10卷的要点。
在这部分里,奥古斯丁系统地批判了罗马传统的宗教信仰,指出这种信仰让人道德败坏,不能给人提供今生的幸福和成功,更不能给人带来永生。
西哥特人攻陷罗马不但不是基督教带来的恶果,反而是上帝利用西哥特人在惩罚罗马人的传统信仰。
上帝与地上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奥古斯丁自己正面的学说,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建设性工作。
这本书的标题《上帝之城》引出了全书最重要的概念区分,也就是在“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之间的区分。
基督教和罗马传统宗教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关注来世还是今生。
罗马的传统宗教其实不是很关心永生,他们关心的更多是今生今世的成功,比如说风调雨顺、加官进爵、战争胜利之类的事情。
而基督教从创立之初,就强调来世的幸福要远远胜过今生的功名利禄。
奥古斯丁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两座城这种政治化的语言,把这个区分说得更清楚。
“地上之城”代表的是人在今生所属的各种组织,奥古斯丁也称它们为“魔鬼之城”,因为这个城的源头是堕落的天使。
天使本来都和上帝一起生活在天堂之中,但是有一些天使因为自己的私欲,背离了上帝,于是成了以撒旦为首的魔鬼。
堕落之后,他们诱惑世人犯下各种罪,就包括诱惑夏娃和亚当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伊甸园里的禁果。
从那一刻起,所有的人就都跟着亚当、夏娃一起,带上了原罪。
除了来自祖先的原罪之外,人也总是暴露在魔鬼的诱惑之下,会不断犯罪。
任何现实中的人类组织,不管是城市、国家,甚至是有形的教会,都属于“地上之城”的范围,都免不了罪恶的侵袭;任何尘世的历史,都是充满罪恶的历史。
和“地上之城”相对的就是“上帝之城”,这个城的源头是上帝和善良的天使。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奥古斯丁说的“上帝之城”不是任何有形的政治组织,而是人们凭借心中的信仰组成的一个无形的组织。
属于“上帝之城”的人不依靠自己,只忠实于上帝。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来讲,他们虽然不可不避免地生活在“地上之城”里,但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客居他乡”的心态,他们不在乎今生的财富、地位,甚至生命,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上帝之城”,是末日审判之后,在天堂之中的永恒生命,那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
奥古斯丁说,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这两座城都是混在一起的,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政治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里,我们没有办法精确地分开它们。
而且表面看来,不管一个人的灵魂属于“地上之城”还是“上帝之城”,他们都可能会经历相同的苦难,但是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来说,这些苦难是上帝对他们的锤炼,他们会带着纯洁的信仰和美好的希望承担这些苦难;而对于仅仅属于地上之城的人来说,这些苦难就可能彻底摧毁他们。
只要是生活在尘世上,就一定会经历苦难,就终有一死。因此在奥古斯丁看来,死亡本身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死后的命运如何。而在这里,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差别就显现了出来。
在末日审判的时候,基督会重新降临,审判所有的人。这个时候两座城就会截然分开。
大部分要落入地狱接受永远的惩罚;而少数得到上帝拣选的、有着纯洁信仰的人,就可以升到天堂里享受永恒的幸福。
对不信奉基督教的人来说,奥古斯丁的观点好像是在传教,但实际上他对于两座城的论述不仅是神学观点,对西方政治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奥古斯丁之前的传统政治哲学里,政治的核心关注都是现实生活,宗教基本上都是从属于政治的。
这种政治生活鼓励人们追求事业的成功和荣誉。但是奥古斯丁对两个城的区分,取消了传统政治生活的实质意义,祖国的荣誉、政治权力的得失、战争的胜败,按照他的观点,都变得不再重要了。
这些都属于“地上之城”或者“魔鬼之城”。
在奥古斯丁那里,有形的教会也属于“地上之城”。
但是在奥古斯丁死后一百多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把教会变成了“上帝之城”的代表,于是教会就对人拥有了最高的权威。
这样,政治的世俗权力与教会的精神权力之间的张力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由此开启了教会权威与政治权威之间的博弈,成为主导整个中世纪直到现代早期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
奥古斯丁历史观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奥古斯丁对历史的看法。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说奥古斯丁开启了西方“历史哲学”的传统。
奥古斯丁是一位非常具有历史感的哲学家。
这与传统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的历史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希罗多德,他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之后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像希腊的修昔底德、色诺芬,罗马的李维、塔西佗,但是不管在希腊还是罗马,哲学家们通常都不关心历史,也就没有发展出系统的历史哲学。
比如,柏拉图主义者根本不关心这个经验的世界,总是在追求永恒的理念。
他们心目中的人类历史是一种循环式的历史,一个文明从发源到死亡,然后再重新发展起来。
而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虽然更关注经验的世界,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经验世界背后的原理,而不是历史事件本身。
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诗歌比历史更接近哲学”,因为历史里面都是单个的事件,带有偶然性,而诗歌和哲学关注的是普遍性。
其他的古代哲学流派也都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种不大关心历史的态度。
但是,历史在基督教哲学里面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因为《圣经》本身就是历史叙事,从第一篇《创世记》到最后一篇《启示录》,记录了从上帝创造世界到末日审判的过程。
奥古斯丁根据《圣经》的记载,梳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不同阶段,也就是“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开端、发展和终结的历史。
奥古斯丁主张一种线性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从始至终单向直线运动的,不存在循环;而且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单个的、偶然的事件,奥古斯丁说,它们都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上帝才是人类历史真正的掌控者。
我们在第二部分解读了两个城的开端。
一部分天使堕落成为魔鬼,开启了两座城的区分。
之后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人类的历史拉开了序幕,两座城的发展过程也就此开始。
接下来,奥古斯丁用上帝六天创造世界作为线索,把人类的历史划分成六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人生的婴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和晚年。
在每一个阶段里都能看到两座城的意象。
第一个阶段从亚当到诺亚。
在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受到了象征魔鬼的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上帝把他们逐出伊甸园,惩罚他们和后代要通过辛苦的劳作维持生计,一生要承受很多痛苦和争斗,并且最终都会死去。
在亚当和夏娃这里,还没有正式开启两座城的区分,这个区分是从他们的后代开始的。
亚当夏娃生了两个儿子,哥哥叫该隐,弟弟叫亚伯。该隐自私、虚伪、嫉妒,充满占有欲和统治欲,他杀死弟弟亚伯,建立了人间的第一座城,这就是“地上之城”的起源。
该隐的弟弟亚伯生性善良,丝毫没有政治野心,他在世上就像一位过客,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因为一心崇拜上帝,成为“上帝之城”的公民。
亚伯死了之后,亚当和夏娃又生了一个儿子塞特,他继承了亚伯的地位,成为“上帝之城”的象征。
经过几代的繁衍,“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人相互混杂,人类变得非常败坏。
上帝非常愤怒,于是用大洪水杀死了所有人,只留下了塞特一系的诺亚一家,让他们在象征“上帝之城”的诺亚方舟里逃过了这场劫难。
这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从诺亚到亚伯拉罕。诺亚的三个儿子里面,又出现象征“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代表。
在象征“地上之城”的一系里面,宁录建立了象征背叛和败坏的巴比伦城。
宁录还非常狂妄地想要建造通天的巴别塔,与上帝为敌。
结果上帝施加了惩罚,让曾经说同一种语言的各个民族说不同的语言,人们的沟通变得困难,也无法团结起来跟上帝对抗。
在另一方面,诺亚的子孙里象征“上帝之城”的一系保持着相对纯洁的信仰,经过九代,来到了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
从此人类历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从亚伯拉罕到大卫。
从亚伯拉罕开始,人类得到了上帝的明确应许。
上帝承诺亚伯拉罕会子孙成群,并且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段“地上之城”的历史中包括了以色列人被劫掠到埃及,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再到以色列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让大卫做了国王。
人类历史的第四个阶段,从大卫到以色列人的巴比伦之囚。
这段时间,以色列的圣城耶路撒冷象征着“上帝之城”,而之前提到的由宁录建立的、代表背叛和败坏的巴比伦象征着“地上之城”。
以色列人在大卫王、所罗门王等一系列国王的统治下,度过了一段繁荣和安宁的时光,但是后来的国王又开始败坏。
公元前六世纪早期,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耶路撒冷,毁掉了犹太人的圣殿,并且把大批以色列人押解到巴比伦,犹太人又一次流离失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人类历史的第五个阶段,从巴比伦之囚到耶稣降临。
以色人在巴比伦经历了大约六十年的囚禁之后,最终回到故土。但是之后以色列人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愈发罪孽深重,连圣城耶路撒冷都成了一个“地上之城”。
这个时候,奥古斯丁眼中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发生了:上帝出于对世人的爱,将自己的儿子耶稣送到人间,给信仰者带来救赎。
在基督教的观念里,耶稣基督的死怎么给人带来了救赎?
在奥古斯丁看来,杀死耶稣的其实是与上帝为敌的魔鬼。
他们驱使犹太人罗织罪名,杀死了耶稣,以为这样就可以战胜上帝,但是没有想到杀掉耶稣,反而成全了上帝对人的救赎。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不是亚当的后代,因此他没有从亚当那里继承原罪,也不会受到魔鬼的诱惑而犯罪。
也就是说,耶稣是人世间唯一一个无罪的人。这样,魔鬼本来没有任何理由杀死他,但是他们却用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耶稣,这样魔鬼就逾越了自己的权限,也就给了上帝理由去彻底消灭他们。
这样,上帝就利用耶稣这个“无罪的羔羊”作为诱饵,战胜了魔鬼。
耶稣也就用自己的死,给信仰他的人赎了罪,让他们摆脱了魔鬼的束缚。
在奥古斯丁看来,从耶稣受难开始,人类历史就进入了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直到末日审判。
前五个阶段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第六个阶段是指向未来的,究竟要经历多长时间没有人知道,因为末日什么时候来临完全是上帝的意志。
在这个阶段,那些真正信仰耶稣的人就结成了精神上的“上帝之城”,而那些假冒的耶稣和世俗政权都是“地上之城”的象征。
前面说到的这六个阶段,就是奥古斯丁总结出来的两座城的历史。
那么两座城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奥古斯丁说,这就要等到末日审判的到来了。那时耶稣基督会第二次降临人间,审判所有人。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两座城才会截然分开,“上帝之城”的成员会升到天堂,和上帝、耶稣以及善良的天使在一起享受永生;而“地上之城”的成员会下到地狱,和魔鬼一起遭受永远的惩罚。整个世界的历史将会终结,时间也将就此终结。
这就是奥古斯丁非常复杂的历史哲学。他把基督教信仰下整个世界的历史当作论述的线索,在其中容纳了神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的一系列哲学论题。
从奥古斯丁之后,历史就开始成为西方哲学家们持续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走的最远的就是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确立了另一个用历史叙事囊括全部哲学的庞大系统。
这个问题等到我们解读黑格尔的时候再跟你详细讨论。
最后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几个要点。
首先,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的直接背景是罗马被西哥特人攻陷,导致了罗马人的恐慌,很多人将这场失败归咎于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奥古斯丁写了这部鸿篇巨制为基督教辩护。
第二,在奥古斯丁看来,罗马人的传统信仰导致了道德的败坏,也没有保护罗马人免受悲惨命运的打击,罗马的陷落不但不该归咎于基督教,基督教反而救了很多罗马人的命。
第三,奥古斯丁用“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对立,强调了基督徒的精神家园和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性,由此开启了教会权力与世俗权力斗争这个中世纪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
第四,奥古斯丁围绕着“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开端、发展和结局,论述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开启了西方哲学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历史哲学”的传统。
最后我想说,《上帝之城》这本书其实带有一些悖谬的色彩。
奥古斯丁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基督教辩护,证明罗马的陷落不是基督教的责任。
但是这本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证明了,罗马的灭亡确实是基督教造成的,是基督教信奉的那个上帝带来的惩罚。
同时,奥古斯丁还想要证明,令罗马人骄傲的整个信仰和文化都毫无价值,应该用另外一套基督教的信仰和文化彻底重塑,这毫无疑问导致了比军事失败更加严重的精神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伟大的罗马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他的名作《罗马帝国衰亡史》里认为,是基督教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也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