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辛弃疾:传奇的一生、孤独的一生、壮志未酬的一生
【探宋专栏·辛弃疾】导语:
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他们才华横溢、才高八斗,他们所写的诗篇可以流传千古,他们的美名得以流传千古。但是有这样一位词人,他上马可提刀杀贼,下马可挥墨行笔。他的词以豪放爱国著称,与苏轼共称“苏辛词派”,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留下来许许多多精彩的词,他的人生也如这些词一样的波澜壮阔。
爱新觉罗·玄烨: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
就连少数民族政权的当权者也对辛弃疾推崇有加,将其比作可再造中兴的圣人。是的,辛弃疾的一生是英雄主义的一生,但也是孤独的一生,更是壮志难酬的一生。遥望中原,梦思故土,每每月下,总能想起曾经峥嵘岁月,也总能回忆起曾经那“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的壮志豪情!
时过境迁,让我们在史料与辛词中继续回望那段历史,找寻属于我们民族的回忆。
千里归宋:心怀壮志行天下 十骑闯营歼贼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自古英雄出少年,霍去病十九岁歼击匈奴,孙仲谋年少守成基业,唐太宗二十出头便东征西讨,再造大业。一个时代总会有那么一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两宋之交,辛弃疾就是那个时代这样一位人物。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也就是金熙宗天眷三年,宋室已经南渡,绍兴和议也将在绍兴十一年签订,北伐的计划早已被宋廷搁置,中兴诸将该凋零的都凋零殆尽。辛弃疾就出生在这个时代,辛弃疾祖上为陇西的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 。出生的时候,北方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 ,无法随官军南渡,遂仕于金国,以求保全家族。
在后来辛弃疾所写的《美芹十论》中他也曾提起他自己的童年,辛弃疾的父亲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 ,他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虽然辛弃疾父亲做着金国的官,但是心却在故土,辛弃疾对此也是耳濡目染。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也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年轻时,他曾于北宋太尉党进的第十一代孙党怀英一起师从刘瞻,他们二人都非常的出色,考取金国的功名是易如反掌,但是二人最后的选择却完全相反,辛弃疾选择了南方,党怀英则选择留下来在金国考取进士功名。从此不难看出,辛弃疾归宋的决心之坚定。
完颜亮南侵时宋金对峙图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皇统九年,金熙宗被完颜亮弑杀,完颜亮登基后力排众议,一直准备着南下伐宋的事宜。绍兴三十一年,也就是正隆六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失败前后,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中原豪杰并起”,很多地方的人都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东北契丹人起义,内部局势不再稳定,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回撤时,辛弃疾奉耿京的命令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想要率领义军归宋。在他成功的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顿时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辛弃疾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两度归宋,率五十人勇闯敌军阵营,抓叛徒,杀主将,辛弃疾的威名可谓是如日中天,他的传奇经历就连临安宋廷的宋高宗赵构也曾“一见三叹息”,自愧不如。而此时的他,年龄仅仅只有二十三岁。
仕从南宋:起起落落朝堂上 悒悒不乐田园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机智,以及他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使他名动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辛弃疾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赵昚也曾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旧土、报仇雪恨的锐气,辛弃疾此时认为宋廷的政局已经改变,是时机出击北伐了,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辛弃疾也被民间视为英雄在世,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体现出来的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剿灭匪徒。
辛弃疾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参与平盗,史载“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时湖南叛军众多,官军很难全部克复,由于湖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它“控交广之户牅,拟吴蜀之咽喉”,并且湖南的武备单薄,军队战斗力弱,于是辛弃疾向朝廷提出要建立一支军队,严加训练。其奏疏节选如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辛弃疾在对湖南的匪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后,向宋廷请求设立了南宋史上大名鼎鼎的飞虎军,在完成军队建制以及纪律的整改后,他被调离了湖南,他不知道,自此数十年间,他将再没有横刀立马的机会,再也没有回到故土的机会。现实对待辛弃疾是如此的不公。他虽有出色的能力,但他的不服输的性格和北伐的执念,却使他很难以在南宋官场上立足。另外,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这种遭遇在隆兴北伐时李显忠便经历过,这也应证了宋廷不放心所谓“归正人”掌握军权的事实。黑夜中,有那么一束光,他是那样的耀眼,也是那样的孤独,这也许就是辛公此时的心境吧。
终于在淳熙七年时,四十一岁的辛弃疾被委任为知隆兴府(江西南昌)兼江西安抚使,不再管理原“飞虎军”,他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也许人到中年已经看破了北伐二字只是作为宋廷的政治筹码,他从此变得心灰意冷,归隐田园。大约在淳熙八年春,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自己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结构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便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他早已认识到自己过于锐意进取,不为其他人所相容,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田园的准备。果然,同年淳熙七年十一月中旬,由于保守派的弹劾,辛弃疾的官职被罢,而此时带湖新居也正好落成,辛弃疾于是回到上饶,开始了他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与陈亮画作
那首最著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便是写在这个时间段。宋孝宗淳熙十五年的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颇有先秦侠士之风,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在遭遇和心境上,陈亮可谓是辛弃疾的心腹知己。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停留将近十日。辛弃疾已经移居田园将近十年,陈亮的到来使他回忆起了从前的峥嵘岁月,使他那颗愤愤不平而又无处宣泄的心得到安放,在赠与陈亮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他终于将多年以来的理想与愤慨融入进了词中。“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些何尝不是辛稼轩一直以来的理想,在日日夜夜“挑灯看剑”又何尝不是为了光复神州。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可惜一切都只换做最后一丝无奈,“可怜白发生”!
孤独啊!辛稼轩。
壮志未酬:北伐大业终成空 临终未见九州同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的一生是英雄主义与悲情主义的一生,也许早已习惯了江南的缠缠绵绵的日子,也许早已适应了偏安一隅的生活,辛稼轩几十年间未识兵马,一切的理想都在幻化于他的文章中,他的诗词当中。
但是在辛弃疾六十四岁的时候,一切都出现了转机。嘉泰三年,韩侂胄为了巩固权力、博取政治资本,开始策划继隆兴北伐之后的又一次北伐,史称“开禧北伐”。为了使这次北伐名正言顺,韩侂胄不仅追尊岳飞,贬低了秦桧,还启用了数十年前的主战派,那位千里归宋的传奇人物——辛弃疾。
此时早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虽然没有安排至前线,但是宋廷通过给辛弃疾的任命表达了北伐的决心。听闻这个消息,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次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等职位。不久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开禧北伐示意图
辛弃疾从未想过,人到老年,还能提刀杀贼,还能实现毕其一生的理想。他错了,当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经给宋廷出谋划策,但是再次遭到排挤,于是他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毕其一生也只望北伐,收复故土,每每到此,他都想前往前线,横刀立马,快哉杀贼,可惜这一切将永远不会得到实现。辛弃疾在失去了前线作战指挥的机会或。他于开禧元年秋北伐开始时再回铅山,回到他的田园之中,也许这次他真的心灰意冷了。
开禧北伐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一切终成空。万事皆有转机,由于韩侂胄不满金国人的谈判条件,他决定继续北伐,给予金国人威胁。于是在开禧三年秋,朝廷决定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开始参与管理军队,令他速到南宋都城临安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早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此时的辛弃疾又是有多么的愤恨啊,等待数十年的机会终于来临,他却什么也无法做,北伐大业终成空,就连临终时也未见九州一统啊。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他临终前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悲哉,辛稼轩!
总结(平興说)
脱脱: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
正如脱脱所说,辛弃疾的一生也不忘“大义”,不忘光复河山、收复故土的责任,不忘同胞所受的苦难,这便是辛弃疾一生的“大义”。辛弃疾是传奇的,他千里归宋,万军中俘虏叛将。辛弃疾是孤独的,数十年,无人了解他的心境,无人可以理解他的所思所想。辛弃疾亦是壮志未酬的,一生志在北伐,却不曾真正实现过这个理想。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辛稼轩的词中感受到他青年时“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心壮志,也可以从他的词中感受到晚年时的无奈与壮志难酬。永不放弃,这也许才是辛弃疾一生的信条吧。
这里是平興论史,我们下期再会。
附:(文中双引号里的内容为古籍引用)
【探宋专题(辛弃疾)·相关文章】
北伐残梦——从吴曦叛宋简析开禧北伐失败的必然因素
【参考资料】:
《宋史》
《美芹十论》
《辛稼轩诗文抄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探宋专题下一期的人物决定于你,转发评论就有机会被选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