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赫赫有名,他的长子许光,也是个传奇
乡村大课堂
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许世友,无人不知。他的大儿子许光的一生,也富有传奇色彩。
1929年4月,红军将领许世友和结发妻子朱锡明,生下一个儿子,起名黑伢。1931年,鄂豫皖根据地失守了,许世友随红军转战川陕,家里母亲和媳妇带着两岁多的孙子逃亡度日。
黑伢7岁时参加了儿童团,边逃难,边斗争,在大别山深山老林中九死一生。有一次敌人扫荡根据地,放火烧山,姑姑带着黑伢躲在山洞里三天三夜,才保全了黑伢。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传说中的父亲。
1948年映山红盛开的时节,在父亲老战友王树声将军的帮助下,黑伢终于见到了父亲。许世友给儿子黑伢起个大名许光。许光向父亲表达愿望:“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国杀敌!”
参军后,许光先后在文化速成中学,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第十二步兵学校、第五航空兵学校、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
中学时,许光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打动了他的班主任李心田,他创作了小说《闪闪的红星》,后来被改编成电影。许光就是潘冬子的原型。
在北海舰队,许光先后6次立功受奖。从逃难少年到共和国优秀的舰艇长,他无疑会成为新中国第二代将军。
就在此时,大孝子许世友将军却作出了决定:让许光回家照顾奶奶,替父行孝。
许光在海军13年,已经是副团职军官,肯定前程无量;但面对父亲的殷殷重托,许光含泪允诺了父亲,回家乡侍奉祖母。后来也从没有抱怨过爸爸。
1965年,许光回到穷乡僻壤新县,当了县人武部参谋,除了工作,他全身心地照顾奶奶。半年后,94岁的奶奶去世。许光代父为奶奶送终,后来又为爷爷奶奶立了墓碑。
办完奶奶的后事,部队有意让许光重返军营,但许光谢绝了。他说,他要为建设新县出力。
任县人武部副部长的20年间,许光致力于当地的国防动员和发展民兵武装。他头戴一顶草帽、身背一个水壶、脚穿一双胶鞋,走遍了新县的山山水水。
转业到新县担任领导职务后,许光依然保持本色,亲力亲为,经常住在乡村。当地发生灾情和险情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一次,许光凌晨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暴雨警报,前往处理险情时,吉普车栽进了排水沟,许光重伤昏迷了三天三夜,抢救十多天才活过来。
许世友晚年先后两次以绝密件给长子许光写了亲笔信,立下遗嘱,死后要埋在母亲身边。许光完成了父亲“活着尽忠,死了尽孝”的遗愿。
许光亲民低调、淡泊名利,从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谋半点私利。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还是回来时的副团级,而他当年那些同学已经是军级了。父亲去世后,武汉军区的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军区机关工作,被他婉拒了。
许光有四个孩子,两子两女,“昆、仑、江、海”都是爷爷取的名。许光绝不允许孩子从爷爷那里“占光”。
大儿子许道昆努力了两年才当上兵,去的还不是许世友的下属部队。二儿子许道仑中学毕业也入了伍,当了几年大兵就复员了。两个儿子至今都是县里的普通职员。
大女儿许道江在部队,完全依靠个人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二炮第一个军事学女博士,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小女儿许道海信阳师院专科毕业后,回到新县当了一名普通教员。
1992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他1948年就在部队穿上了军装,找人证明一下就能享受离休待遇。但他就是不找。他说比起很多红军后代,他很知足。
许光生活十分节俭。直到去世前抽的烟都是最便宜的散花牌。住的房子是很普通的单元房,屋里的家具破旧简陋得让人看了心酸。
然而,清贫的许光对别人却非常慷慨。多年来,他从个人工资中挤出近 10万元,资助红军后代130多人次,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他把属于自己的“祖业”——许世友将军故居,无偿交给了政府。
2013年1月6日,84岁的许光离世。在临终时还将自己生前辛苦攒下的20万元积蓄全部拿出来无偿贡献给新县,用于新县的经济建设。2015年10月13日,许光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许光的墓地离父亲墓地不远,他最终回到了父亲的身旁。父子二人,一个豪爽开朗,一个温情内向,都有传奇的一生。中国,难有许世友这样的父亲,也难有许光这样的儿子。他们的宽厚和质朴、孝道和忠诚,将流芳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