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遭性侵背后:有多少父母因为无知,将孩子推向身边的“恶魔”
在整个社会,总会存在许多不正常的人,比如恋童癖,恋童癖除了基因变异、大脑神经回路、 雄性激素等几个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育不完全有关。
科学家把恋童癖划分为三种类 型:一是固定型,他们对成年男女都不感 兴趣,只对小孩子感兴趣;二是回归型,这类人表面看起来与常人无异,有正常的恋爱历史, 或已结婚成家,但当生活中出现压力与变化,他们就会偏离正常的表达与满足方式;三是攻击型,行为充满攻击性,他们的攻击心理有多种多样,都是要借助虐待儿童来发泄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对象主要是男童。
男童被侵犯比例不断上升
没有错,当我们都在关注女童被侵犯的时候,其实常常忽略了男童也是被侵犯的人群,世界卫生组织一项报道称全世界未满18岁儿童中,遭遇过性侵害的,女童占20%,男童占5~20%,以著名的德国雷根斯堡“教堂之雀”童声合唱团为例子,1945年至1992年,这家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合唱团至少有547名男童曾遭受性侵或身体虐待。
而具体到中国,《中国的儿童性侵:对27项研究的Meta分析》( ChildSexual Abuse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of 27 Studies)统计了2002至2012年间27项中国儿童性侵的研究,得出结论:总体上,中国男童遭遇性侵盛行率( prevalence rate ) 是13.8%(95%的可能性在11.0%到16.5%之间的置信区间),女童遭遇性侵的盛行率是15.3%(95%的可能性在12.6%到18.0%之间的置信区间),相差并不大。
细分开来,在接触式性侵中,男童的盛行率是8.0%(95%的可能性在6.5%到9.6%之间的置信区间),女童的盛行率是9.5%(95%的可能性在7.5%到11.5%之间的置信区间)。在插入式性侵中,男童的盛行率是0.9%(95%的可能性在0.3%到1.5%之间的置信区间),女童的盛行率是1%(95%的可能性在0.7%到1.3%之间的置信区间),相差也不远。
而2008年,瑞银慈善基金会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做的有关儿童性侵的长期调查发现,受侵犯的男生数量甚至比女生还要高出2.7%;曾经经历过性侵的儿童总数,是家长报告的8倍。
许多科学家这些年一直不断向社会呼吁,男童被侵犯人数在不断上升。
为什么男童被侵害会被忽略
男童常常因为社会环境、父母忽视等原因,导致侵害事实无法认定,男孩们从小就会被开各种性玩笑:穿开裆裤、摸下体是常有的事。
所以很多时候,男童向父母表示自己被侵犯的事实,父母常常会一笑置之,即便当男孩受到侵害时,家长也不会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在一个访谈中,受访者谈到小时候去澡堂洗澡时,被搓澡的大叔弹下面,家长竟然因为碍于情面而不去阻止。
所以父母的这种态度常常导致他们面临着再被侵害的危险,存在着极大的社会危险性。这些遭侵害的男童可能会造成直肠溃烂、瘀斑、肛门撕裂、骨折、性病等等。
另外,相比于侵犯女童的多是异性,而侵犯男童的则是同性居多,父母通常会教育女童多加防范,学校也会向女孩进行性教育,但很少会教育男童相关知识,所以很多有同性恋倾向成年男子,利用小男孩对性认识的不足,有的说玩一玩,有的是被强迫。
在中国有一起案件,被告人利用打台球的机会接近小男孩,假装成为朋友,小男孩虽然感觉不好,但不好意思拒绝,导致被性侵。
还有在深圳龙岗区发生的一起案件,易某先以玩手机游戏、打篮球等借口与一名受害儿童小明(化名)相识,后以给现金买零食、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小恩小惠为诱饵,多次诱骗小明到自己租住的房屋,实施猥亵,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小明对易某的行为懵懂无知。
而后,小明又先后邀约3名同班男同学多次前往易某住所,易某对他们分别实施猥亵,事后再给予5至20元不等的金钱,并要求孩子不要告诉家人及同学。
根据科学家的调查,90%的男性受害者对此穷其一生保持缄默——对于大多数男性性侵受害者而言,“女性是受害者、男性是加害者”的固有二元对立假设,阻碍了许多男性求助,“性别”是他们创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难以开口的痛点。
本来,对男童受害者来说,性侵中无法避免被动性的生理反应。受害者极易对自己的性倾向及性别认知出现偏差和怀疑,再加上难以向旁人倾诉,久而久之,部分受害者会变得更沮丧,焦虑,脆弱。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中的社交能力,还会对正常的亲密关系产生抵触。
另外,科学家发现,从被害人与被告人的关系看,邻居、朋友、同事、同学、网友等“熟人关系”占83.5%。犯罪地点属于寻机进入被害人住处就地作案的占44.5%,将近五成。这也就是说,男童性侵的背后,有多少父母,亲手将孩子推给了身边的“恶魔”?
总结
所以,即使是男孩子,家长也要告诫他们,和人接触的尺度,家长们平时也要多关注孩子的状态,一旦孩子出现什么异常情况,要及时耐心询问。
万一孩子不幸遭遇侵害,立即报警,同时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