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隐藏Boss—张鲁(道教正一派祖师,又称张天师)
#看见人间百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和争霸。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就是张鲁。 张鲁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 张鲁是汉宁太守,继承了祖父张陵和父亲张衡的五斗米道,自称“师君”,在汉中地区拥有众多信徒。他与益州牧刘璋交恶,多次交战,后来又与刘备争夺汉中。他的部将有马超、杨任、李恢等人,都是一些有才干的武将或谋士。
他的弟弟张卫是他的心腹,但也是他的祸害。张鲁的性格谨慎,不轻易冒险,但也有一定的野心,曾想自立为汉宁王,但又被部下劝阻。他对曹操有所敬畏,对刘备有所轻视,曾说过“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他最终在曹操的攻势下,率领全家投降,被曹操优待,封为镇南将军,食邑万户,其子女也嫁娶于曹氏。
张鲁还有一个隐藏职务,就是第三代天师,道教正一派教主
张鲁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割据军阀,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天师的创始人。他的祖父张陵是道教正一派的开山祖师,他的父亲张衡是五斗米道的第二代天师,他自己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也是天师道的第三代教主。
天师是什么,在历史中天师是什么地位?
五斗米道是东汉末年由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派别,以老子为教主,以长生不老或成仙为目标,以五斗米为入教条件,以天师为教主,以符咒、导引、房中术等为道术,以治为教区,以祭酒为教职,以戒律为教规。
天师在隋唐宋元四个朝代,被称作民间皇帝。(在某种意义上,他比任何一个朝代和皇帝延续的时间都长)
五斗米道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其地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展阶段: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其子张衡、孙张鲁继承天师之位,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与曹操对抗,后投降。五斗米道被汉朝视为异端,受到迫害,教徒被称为“米巫”、“米贼”、“米道”。两晋时期,五斗米道分化为两个方向,一部分传播于士族和官吏中,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五斗米道的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民变,被称为“孙恩卢循之乱”。南北朝时期,五斗米道被称为天师道,开始得到一些统治者的支持和赞许。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天师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创立新天师道。隋唐时期,天师道进一步发展壮大,得到唐朝皇室的尊崇和册封,张天师被赐封为“嗣汉天师”,并赐田敕免租税。天师府由蜀地迁至江西龙虎山,成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天师道与佛教、儒教并称为三教,影响深远。宋元时期,天师道继续得到皇室的重视和赏赐,天师被授予掌管全国道教事务的权力,天师府成为道教的最高权威机构。天师道与佛教、儒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交流互鉴,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明清时期,天师道的地位有所下降,受到清朝政府的限制和打压,天师府的权力被削弱,天师道的教义和道术也受到其他道教派别的挑战和竞争。天师道逐渐转向内修,强调道德和修真,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近现代时期,天师道的地位更加艰难,受到民国政府的冷落和压制,天师府的财产被没收,天师道的活动受到限制。抗日战争期间,天师府被日军烧毁,天师张恩溥逃往台湾,天师道分裂为两支。新中国成立后,天师府被重建,天师道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天师是五斗米道的最高领袖,也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师,其地位在道教中极为崇高,被尊为“天下第一道人”。天师不仅是道教的宗教领袖,也是道教的文化代表,他们不仅传承和创新了道教的教义和道术,也涉猎和贡献了诗文、音乐、医药、历法、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天师还是道教的政治代表,他们与历代皇室和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天师更是道教的道德代表,他们以道教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指导和教化众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重新再说回张鲁本人
他在汉中地区传播五斗米道,以教化民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他的教法主张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他的教义和教规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传人世袭天师之位,历经千年,至今仍有天师道的传承。他被后世道教徒尊称为“张镇南”或“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张鲁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隐藏Boss,他虽然没有参与三国的主要战役,但却掌握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影响了三国的格局。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宗教家和思想家,他的五斗米道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分支,他的天师道是中国道教的主流派别,他的天师之位是中国道教的最高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