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长子粟戎生,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成为我军一员虎将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粟裕是我军一位伟大的将军,他的长子粟戎生,同样也是一位英雄人物。
粟戎生1942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因此,粟裕就给他起名叫“戎生”,这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
粟裕立志要把粟戎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军人,因此从小就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
粟戎生3岁那年,粟裕就把他带到河边,让他抱紧一个竹筒,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被父亲一把推进了河里。
年幼的粟戎生在水中边哭边扑腾,吓坏了岸上的母亲楚青,急忙让警卫员下去救,但是,粟裕却拦住了警卫员,冷静地说:“有竹筒,淹不死。”
果然,粟戎生扑腾了一阵之后,渐渐习惯了在水中的感觉,从此就再也不怕下水了。
这就是粟裕的教育之道,先把你推到一个绝境,激发你的求生欲望,自然就会很快学会生存技能了。
其实,这也是粟裕自己的经验,他没有上过军校,完全就是在战场上靠自己领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最终成为我军一员顶级名将!
到了60年代,粟戎生考上了哈军工导弹工程系,毕业后,他没有留在科研院所工作,而是去了抗美援越前线。其实,这也是粟裕要求的。
粟戎生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父亲开门见山地对他说:“现在你从军校毕业了,按理说应该留在后方,可现在南边正在打仗,我觉得你去那里,比在后方更有意义。只有上过战场,你才能懂得‘军人’这两个字背后真正的含义!”
在南疆边陲服役5年后,粟戎生再次面临选择,要么去科研院所工作,要么去中苏边境,因为当时刚刚爆发珍宝岛事件,北方的局势非常紧张。
在父亲的鼓励下,粟戎生毅然选择了北上,在北方边疆生活了3年。
在那3年中,粟戎生虽然没有打过什么仗,但是边疆恶劣的生活环境,也让他得到了难得的锻炼,让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强。
有一次,部队进行坑道作业,粟戎生是连长,本来不需要他冲在前面,但是他主动带领战士们去排险,突然一块石头掉了下来,擦着他的头皮呼啸而下,险些丧命!
1998年,粟戎生被调到北京军区担任副司令,并在第二年晋升为中将军衔,虽然没有父亲的军衔高,但是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能晋升为中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将军,粟戎生这一路走来,都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教育,用粟戎生的话来说,他与父亲之间不是普通的父子关系,而是“军事父子”。
粟戎生在担任连长时,粟裕就多次对他说:“作为一名基层指战员,要同战士们打成一片,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体谅他们,绝不能搞官僚主义那一套。”
当粟戎生担任团长、师长时,粟裕又在战术打法、战略规划等方面教导他,并时刻提醒他“一定要严肃谨慎,绝不能马虎大意”。
因此,所谓“虎父无犬子”,绝不是指儿子可以靠着父亲沾光,而是父亲对儿子的严格教育和严格要求,让儿子迅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