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桃花源

遥望桃花源

原标题:遥望桃花源

一自陶公寻源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桃花源记》,生成了中国人的桃源情结。

隔着岁月长河,遥望桃花源,其中究竟藏着中华民族怎样的美学精神密码?

纪实与虚构

晋太元中——《桃花源记》明明是在虚构,却开篇就如史书般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

武陵有打鱼人,顺水行舟,忘路之远近。

在远山近水、红树清溪的尽头,是一孔极不起眼的山洞,要复行数十步才走到开阔的地方。

他最开始是沿着溪水而行,然后越过水域,最后穿过洞穴进入山中,这囊括了进入异度空间叙事的三种途径(入山、越水、穿越洞穴)。

仿佛是一番梦中场景、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带我们从一幅《山溪行旅图》的落款走向题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王维《桃源行》)夹岸桃花林的映照,使得叙述瞬间就具有了文学空间上的灵动性。

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吕氏春秋·仲春季》)。

忽逢桃花林的忽字,则显示了一次猝不及防的相遇。

桃树是仙境与长生的象征,但也是连接异度空间的神秘力量。

曾有人认为渔人遇见桃花源是一个灵异事件,桃林在古代本就是辟邪之物。

古代陵墓建筑为了防止盗墓人,入口通常是前窄后宽,进去以后才是巨大的陵墓。

而阡陌这个词,在有的地区也是指通往坟墓的小路。

贸然前往,福祸难测。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样的叙述似乎在暗示接下来会有激动人心的发现,类似那种洞窟遇仙的故事。

附于《桃花源记》后的《桃花源诗》中神界幽蔽游方士蹑清风高举等词语,似乎也在暗示着某种仙异色彩。

中国古代文人从秦汉起就寻仙成风,桃花源意象在神仙道教盛行的唐代,尤其被神秘化、仙境化。

《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拾遗记》《异苑》《幽明录》等志怪、杂史杂传、搜神类的小说文本,字里行间遍布仙乡气息,那是我们常能看到的另一种桃源,乘云气,御飞龙,亦真亦幻,芝草长生,地无寒暑,出泉如酒,饮之令人长生。

那里有着与人间迥异的玉堂宫殿,也是难以在现实世界中落地的乐园净土。

然而,在豁然开朗之后,读者看到的却并非太虚幻境,仅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平凡的人间景象。

桃花源就如一个生活富足的美丽山村,但也就仅此而已,并没有超越现实的物质条件。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去,那里只是重峦叠嶂隔绝而成的一个自足农耕小社会。

人物的生活状态,也如同外面世间一样平凡朴实。

我们就此可以看到一个绝望于帝乡不可期的五柳先生。

《桃花源记》作于公元421年,与青松秋菊相伴的陶渊明已年过半百。

一生纷扰满目疮痍,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恶劣环境,使他彻底背弃了仙乡主题,而是借桃花源对当时盛行的玄异主题进行了一种人间化的处理。

他借良田美池桑竹这样的现实自然元素表明,桃源之梦缭绕的,正是单纯朴实、平静和谐的人间烟火。

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时间的压迫,但却持守着对黄金岁月的信仰,是铭刻在集体记忆中的梦中故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自然有耕作,平整旷野照应了安其居,有所居,心便有依托,这样的凡俗生活,已是自由惬意理想的状态。

在诗人的另外一些诗作中,这样的心绪也随处流露: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新葵郁北墉,嘉穟养南畴(《酬刘柴桑》);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九首·其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其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怡然自得的优美映像,氤氲着沉静闲逸、不慕繁华的自然气质。

永不坏灭的乡土之生机,经由就薮泽处闲旷山林与皋壤与,产生近自然的欣悦之感,使桃花源人保持着与自然的水乳相融,心思安定,他们知道自己来自何处,去向何方,而不会去苦苦寻求一个超越现实的缥缈仙境。

桃花源里没有年月的记录——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没有进步的技术——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没有奢华的享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耕作的是青壮年,而老人颐养天年,孩童嬉戏游乐,生命理想在自然环境中得到庇护慰藉,由此产生对生命世界的护惜之情,幼少有养,诸孤有恤,狱讼不兴,徭役不行,所有具有生命的事物,都被寄予呵护的心愿,连树木也不致被砍伐——桃花源正是人间化的仙境,既表现了精神的超功利性,又体现了务实人间的生活本质,这个时空独立于人世外,时时有神妙的灵光闪烁,在一定程度上隔离阻断了外面的动乱纷争,成为对人们安定生息的保证。

万物各得其所的生态场景,表明对所处时代的自然破坏也进行了修复。

桃花源有着仙境的特质,会神秘消失不再轻易被找到,一旦进入却尽是人间烟火。

它是以审美并充满哲思的形式,为人类找到的一个完满的栖息之所。

陈寅恪也曾指出桃花源具有双重属性: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桃花源作为一个虚构理想时空,是中国文人绵延不绝想象、书写乐园净土的经典模式,但又不是现实世界的对立面,不是毫无根据凭空而来的仙境,它有着基于现实世界的社会架构,既有儒家的忧勤惕厉,又有道家的自得超然,儒道兼综、孔庄并重之意非常明显;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里浓烈的农耕生活气息,更把遥不可及的仙乡世界拉回人间。

遮蔽与退隐

桃源里自有秩序,自有良性人际关系与社会构成。

桃源人真正进入老庄所谓的自然无己忘知之混沌境界,他们当然对外界世道人心了如指掌,不然不会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他们人性真淳,这从他们对待渔人的态度可见一斑。

他们是曾经的世间人,虽已具足完满,了无所阙,但还下意识地延续着质朴的待客之道,攀谈的内容也表露他们对曾经的世界并非彻底忘情。

但当渔夫归去,他转头就忘记了桃花源人家轮流延请、杀鸡作食、具酒款待的情义,忘记了桃花源人不足为外人道这唯一的怯生生的恳求,内心逐渐被幽暗的功利念头占满,于归路上沿途处处志之,返回后立即及郡下,诣太守。

他当然也明白,太守遣人随其前往,定会打破桃花源村的宁静与祥和,但一切都顾不上了,什么都不能阻挡他走向功利之路。

太守即遣人随其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东学西学,人心攸同。

桃花源一再让我想起一位西哲构建的林中空地。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很有独创性的思想家。

他创造性地把人的存在称作缘在,意指人是因缘而在此存在,即在一种先行敞开的层面上,人与物保持为自身开启的状态,敞开自己的本性和自由,真理与美便在其中显现出来。

海德格尔将我们所通俗理解的那一部分存在称为世界,而那些真实却更隐秘的事物,他称之为大地。

世界是建基于大地之上的,世界和大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争执关系。

在此持续性争执中,每当一个关于世界的真理被揭示,其他真理就被遮蔽。

人类世界的技术冒险就是其中一个突出案例,即海德格尔无蔽的光明营造了世界之夜这一诗意而阴沉的著名论断。

然而存在本身又需要世界和大地两个部分的沟通和弥合——诗与艺术(诗意的栖居)就在这争执中,意外形成了一片缄默宁静的林中空地,真理便于其中发生。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桃花源这个微妙的小世界,同样艺术性地启示出人在大地与世界之永恒冲突下的存在与命运。

其整体气息与特征,交织着梦境、想象、当下、永恒,且正是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意外闪现,与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的意蕴,何其相似。

在沉沦世界与本真大地不息争斗的永恒戏剧中,存在之显现成为可能,是因为有光亮;在一个黑暗舞台上有一束光照出一方光亮,凡进入这一光亮者,方能为我们所知,它也才能作为存在者而存在。

桃花源入口仿佛若有光,那光明发散于一片林水秘境:存在本真在其中敞开且被庇护起来,让疲瘁的生命在这一空间得到安顿。

无心的渔人偶然窥见作为存在者那些被光照亮的事物,这时存在本真意外地呈现、敞开了,那里的生命沐浴在宁静祥和之中,内在的超然与胜利,足以对抗整个外部世界的劫毁。

石头不是某种数据标识的体积或重量,色彩也不等于某种光谱的强弱,只有在尚未被粗暴地强行揭示或解释之际,它们才显现自身。

我们特别地把某物隐回到它的本质之中的时候,按照字面来讲,也就是在我们使某物自由的时候(海德格尔)。

生存本真从来不在人之外或人之内,只是因为人的诗意之栖居,因为人在那里无心出岫般的意外逗留,桃花源才敞显出来、开放出来。

光亮源于空地,而最本原的空地却是林中空地,因为它在遮蔽的森林中敞开了一片地方。

于是,唯有林中空地才使事物的显现成为可能。

那知其光亮者,本应将秘密隐藏于黑暗的缄默之中。

人必须让自身隐入敬畏的缄默,才能在暗夜看到繁星。

但武陵渔夫欲念横生,要凭借寻向所志或靠现成的标志来找到它,由此产生了一代代人粗暴的搜寻。

桃花源在给予光亮的同时又有所遮蔽,遮蔽有两种方式,一是退隐,令所有如探险般的寻源活动,永远只能旋复还幽蔽世中遥望空云山,结局只能是迷不复得路;二为迷惑,存在者虽然显现出来,但不是显现为自身而是他物(就如后世蜂拥而出的各种伪桃花源)。

当然一旦得其口进入,则意味着另一种对自我澄明存在之境的敞开。

退隐并不意味着消失于虚空之中,而是被牵涉另一个时空领域中。

消隐暗示着显现,但消隐也并非意味着不存在。

桃花源呈现着一种未被深刻认知的生态,展现在世人眼中,那是一种如海市蜃楼般,混沌、脆弱、幻灭的特征。

但它完全可以退隐到历史和时间之外,与此同时,也就不可能被置于发现、享用、扩展或开发的现实判断之下。

桃花源的时间进程貌似处于历史主体进程之外。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除了桃花源人的自我感受之外,还显示了另一种时间凝固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渔人与桃源中人对时间的体验感之差异来表现的。

山中一日、人间一年斧柯烂尽。

既归,无复时人等描述,说明(仙)山内外两条并行的时间轨出现了不同的速率;故事人物机缘巧合,在世俗社会中与一个时空裂缝迎头相遇。

但是,当渔人走出桃花源后,人世间的境况并没有巨大的异常,渔人在桃源内生活所花的时间与源外流逝的时间一致,完全同步并行。

只有当渔人搅动了桃花源原本安宁完美的凝定状态后,时间才变得不再停滞,桃花源消失后再无可寻觅。

所以,静止的时间恰恰是桃花源乌托邦叙述得以确立的一个前提。

在迷与悟的现场

一自陶公寻源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不少诗人文士动身去寻找精神的桃花源,在竹杖芒鞋的风雨途中,缓解着长才未展、壮志难酬的苦闷,平复着他们由险恶仕途或家国之悲所造成的心灵损伤,寻(桃花)源文化也成为迁徙流动的特殊人文现象。

现在关于桃花源社会原型的说法已有三十多种,以桃源自喻自名的就有十四五处之多。

湖南湘西常德在晋代便有桃源观,福建龙溪有桃源墟,武夷山有桃源洞,江苏泗阳有桃源驿,浙江天台亦有桃源洞,山东曹县有桃源集,四川、安徽、云南、贵州乃至东北也有以桃源命名之所在。

而在《桃花源记》末尾,则有高尚士刘子骥欲寻桃源未果的情节。

这样的补记,给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神异事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背景。

因为刘子骥确有其人,和陶渊明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据《刘子骥传》记载,其人好游山泽,志存遁意,且在山水游历中也曾有类似奇遇。

纪实与虚构的对接,从渲染力上增强了故事的纪实性,让桃花源的存在产生亦真亦幻的迷离效果。

相对渔人的背信弃义和太守的急功近利来说,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动机要单纯很多,但依旧未遇。

心术不正的渔人是在忘路之远近时才得以误入桃花源,在了无心机的情形下,机缘巧合才可以得见桃源胜境。

刘子骥虽是高尚士,是君子,但毕竟是刻意为之,一旦着意,就即刻迷失。

而且,规往还仅是个计划前往的意思,尤其寻病终这三个不祥的字眼,更为桃源增添了一抹禁忌或警示的色彩,似乎对桃源有所企图就将遭遇不幸,遂有后世的无人问津。

时人终于抱憾放弃了对世外桃源的寻找,也将后世读者再度劝返回现实生活中。

既然并未前往,作者为何要把它纳入文章结尾的一部分呢?

桃花源既不划归于梦境,也无法安放于现实,它不在世间任何地方存在,而是自成一种空间。

桃花源的发现与失落,得之于人主体精神的丰满及对人事阅历的悟与迷的洞察,它暗示着人性迷失之后回归之路的艰难,同时更强调着出入口寻觅的偶然性。

在显隐之间甚至是有无之间,人类生存本身含有一个隐蔽的向度。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我愿无声无息地踏乘轻云而去啊,高飞远扬去寻找志同道合的知己;五柳先生说,我们向往桃花源,但绝不会按图索骥地去发现它、控制它、到处宣扬它;而只愿在意举酩酊、轻风高扬间,隔着恰当的距离,与之相投相契。

神仙多是无心得,可向桃源作醉乡(黄裳《菊花其三》)。

陶渊明能以平等精神看待自然造物,并承认自然造物身上的自由品质,那是无法分析的,是自己形成、自我确证的,是未经预谋而随意呈现的,是极复杂而又极其简单的。

只是因为人类对物之世界持久的表象化、对象化、图像化、数理化,使自我脱离了曾在其中度过的淳朴岁月。

于世路中行于中道,但并不出离人世,而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恰如其分的距离。

桃花源关于人类、非人类生命存在现状的启悟,即不以促逼与解蔽作为把握世界万物的手段,而是充分尊重万物的本质,同时将人对于自然深层根基的窥探,保持在一个友善、可控的状态之下。

难写之景与不尽之意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于现实中重建桃花源或乌托邦,是一代代文人不竭的梦想与怀乡冲动。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庄子·知北游》)。

古人与江海湖泊、游鱼走兽、草木禽虫、流云烟霞亲密亲融,在高山、森林、山谷、平原和河流间游历,人与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无论儒道,无论境遇,无论廊庙宗社、山林竹篱,有山水以寄傲,有园趣以怡颜,千古诗心尽付溪桥野渡、深林幽涧,这样一种自然美学的精神,是原生的、纯粹的人类的生活之境,是俯仰自得的宇宙之感。

具体到日常生活,文学活动是一种生命体验。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刘克庄《清明寒食二首》);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鸾(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清明时节,人们想到的不是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汉书·礼乐志》)这样美好的上古秩序,而是与草木鸟兽一同感受着物候的变化,体验着与物质世界的亲密关系,也带有心理层面上作为记忆与永续希望的一种存在方式。

那永恒不灭欢欣灵动的生命力量,就在寻常居饮之间,让所处其中的人舒怀、安心,再不必苦求一个虚诞妄作之永生仙境。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诗经·小雅·鹤鸣》);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荆棘被原野,群鸟飞翩翩(阮籍《咏怀诗》)……这些都是高度简洁明晰的直觉造型,寥寥几字就可构成一片林中空地,一个小规模的生态系统,并生动展示着动物、植物、荒野之间的功能性生态关系,也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与自然有亲有故的民族,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便深感快意。

中国古代文论常有适会兴会遇合这样的字眼,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谢榛《四溟诗话》)。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空山人语、久候不遇、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都是在情景融合中含蓄的自然感兴,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显现与遮掩的恰当之处。

就是在西方的自然文学中亦人欣然意会者,比如在《瓦尔登湖》冬日的访客一章中,梭罗散步回来时,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有中国士大夫气息的梭罗:有时残雪犹存,我散步回来,还发现樵夫深深的足印从我门口延伸出来,在火炉上我看见了他削尖的木片,屋中还有他的烟斗的味道。

此外如《瓦尔登湖》秋色篇中提到的把精美的紫色薄雾留给散步者来收获,无不透出中国文化语境里隐约而灵动的寂静之音、禅悟之美。

桃花源看似神奇,触目尽是日常事务;看似凡境,又奇迹般消失,达成了状难写之景与含不尽之意的精妙,说明自然的根基是一切意义、价值之源,但其自身是隐藏着的,不可以示人的。

它往往表现为深蕴于物象之中的一种情致、一种格调,这种神秘底蕴恰是陶渊明文学风格的深层特征。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刘义庆《世说新语》)桃花源是那么自然、真实,好像只与我们隔着一条桃花溪水和一孔数十步的山洞而已,同时闪耀着出世而不离世的精神光芒,平畴阡陌、清流碧树、视野中铺展开的葱茏绿意,无不散发着优美、安详的诗情与美感,以及一种似有似无的神秘性和超自然性。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人世的时光已是百转千回,桃源梦的文学世界还葆有着最初的自然与纯粹,旷远超然,无为逍遥,无以遮蔽,也不可磨灭。

翳然林水间

当我们从乌托邦的文化谱系上重新审视桃花源时,会发现它呈现了一个具有内在充实性的理想国图式,作为晋末风流的独特面相,它是一个富于哲思和诗意的总结,又是一个由老庄、陶渊明、竹林七贤等文人千载兴发的名教与自然言不尽意的文化传统。

而在这个传统中,临流赋诗、登高舒啸的名士风度融合成某一独有的诗意自然,再一次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源情结推向了极致。

如果说秦汉以降的仙乡想象与士人的人生理想相关,而桃源则关乎士人的社会愿望。

这个愿望并不玄虚,甚至说起来有些心酸,只求无征战、轻税赋、能安居即可。

前者寓隐居出世思想,暗含长生成仙之愿;后者成为人们渴盼的理想社会形态,一是无杀伐战乱,二是安居故土。

前者无须苦修,只须偶然邂逅即可羽化登仙;后者则隐含着对仙乡乐土久寻不遇的伤厌与否定,生活仍需胼手胝足的艰辛劳作。

看似平庸无奇的桃源景色,实际上解构了仙乡乐土的迂诞浮华与虚无伪饰,同时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这个世界同样处于自然大化之间,天地消息从未与之真正隔绝;甚至连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自然美景、奇观都没有,只有真正的人性在质朴中生长,那是人的觉醒,在神仙幻境中无法安放,但却有力地消弭着人的过度欲望、回归了淳厚的上古天真。

圣人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其根本的动机,源自以沉默对自然奥秘的保守。

海德格尔在给萧师毅的信中写道:谁能宁静地存在,并由这宁静和通过这宁静将事物导向道路之上,以致它能出现?谁可以通过成就宁静而使事物进入存在?同时通过对道可道,非常道的领悟,加深了他对缄默的理解。

道之言说无声地聚集,才终使存在者如其所是显现自身的澄明之境。

美和真理有关。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美是真理的自行发生。

真理不独归现代科学独有,也与文学、哲学、美学分享。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哲学和美学精神。

极天际地,悠悠空尘,尽入我心,桃花源不是人类想象和体验的创造物,不是可立身于前供我们从容打量的对象,而是在一种非对象化的认知方式中,让真理自行显现或自我揭示。

桃花源建基在长久以来文化秩序中已经形成的自然与文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基础上。

桃花源的意义并不是抵抗与逃避,而是立足在真实生命的本位,在人有限的生命时光中,在与自然万物共同生长的每一个瞬间,经由对自然与人文百转千回的精神内省,把齐万物之类云水迷蒙的空想,从飘忽的云端拉回真实的大地。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我们携带着一个桃源梦,如同携带着一件轻便的行李,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将其视作融入四季流转与自然变迁的一部分,在宇宙万象运化中,不计事功、静观自得,进而参赞化育,从榛莽丛生的原始山林直到别有清欢的市井流水,无不是桃源梦境、乐土乐郊,无不是中华民族永不坏灭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指归。

(作者:刘东黎,系作家,中国林业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

光明日报

举报/反馈

相关推荐

​张献忠的宝藏被发现:沉没的白银和屠杀

​张献忠的宝藏被发现:沉没的白银和屠杀

154

张献忠的宝藏被发现:沉没的白银和屠杀 此文参考资料: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孙达人《张献忠屠蜀的真相——试论大西政权失败的原因》、张建...

​封门村1963灵异事件 1981年封门村灵异事件

​封门村1963灵异事件 1981年封门村灵异事件

174

封门村1963灵异事件 1981年封门村灵异事件 5、封门村1963灵异事件,还真不好解释! 封门村可以说是我国最着名的灵异村子,事情要从1963年开始说,当时三位青年来还有人居住的封门村...

​上海林家宅37号灵异事件真相 假的经过和真相

​上海林家宅37号灵异事件真相 假的经过和真相

114

上海林家宅37号灵异事件真相 假的经过和真相 说到上海发生的那些灵异事件,大家一定会想起上海浦东吸血鬼事件、上海延安路高架桥龙柱事件或上海十大灵异事件这些,但殊不知,在...

​8月去埃及旅游攻略8月去埃及旅游攻略图

​8月去埃及旅游攻略8月去埃及旅游攻略图

78

8月去埃及旅游攻略8月去埃及旅游攻略图 埃及自由行旅游景点有哪些推荐? 1.不要给埃及人清凉油!!!不知道是谁带头的,现在埃及人看到中国人就等于看到清凉油,就连景区门口的...

​关于人体无毛的信息

140

关于人体无毛的信息 1、为什么会掉体毛2、人类身体为什么没有浓重的体毛3、人体无毛基因是如何进化来的?4、俗语好男无毛贵如金,好女无毛福一生,究竟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掉...

​1956年林宅37号神秘事件真相 谜

​1956年林宅37号神秘事件真相 谜

189

1956年林宅37号神秘事件真相 谜 1956年深秋,一个莫名其妙的报警电话令几位刑警夜访了一栋诡异的老宅——林家宅37号。 老宅中的厚厚血渍,同屋主人一起消失的两个孩子,疯掉了的民...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中考试提纲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中考试提纲

85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中考试提纲 (2020最新版)说明:基本经济制度一节变动较大,此版本为最新版1.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

​昆明杨天勇特大杀人劫车团伙案

​昆明杨天勇特大杀人劫车团伙案

443

昆明杨天勇特大杀人劫车团伙案 2000年6月中旬,昆明破获了以杨天勇为首的特大杀人劫车团伙。 杨天勇等8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自1997年4月至2000年5月,先后作案25起,其中杀人5起,杀人劫...

​为什么鳗鱼去头还能动鳗鱼去头还是活的吗?

​为什么鳗鱼去头还能动鳗鱼去头还是活的吗?

141

为什么鳗鱼去头还能动鳗鱼去头还是活的吗? 很多地方都比较喜欢吃烤鳗鱼,鳗鱼的肉质很是鲜美营养,很多人都相当爱吃。 但是有人发现鳗鱼的都头去掉了居然还在动,这又是为什...

​海蛇尾有毒吗?有毒性靠触手粘液毒捕食物

174

海蛇尾有毒吗?有毒性靠触手粘液毒捕食物 对于海蛇尾,不少人应该听过,它生活在西太平洋,有5条像蛇一样的尾部,是一种类似海星的海洋生物。 因为海蛇尾名字中带蛇,很多人认...

​观赏鱼长大需要多长时间?

​观赏鱼长大需要多长时间?

78

观赏鱼长大需要多长时间? 观赏鱼的生长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鱼种、环境条件、饲养管理和饲料等。 不同阶段的生长速度不同,从孵化期到成鱼期,观赏鱼经历幼鱼期和亚成鱼...

​地球上最香的动物

63

地球上最香的动物 很多人喜欢有体香,历史很多翩翩君子喜欢佩戴香囊。 现代的人同样也有追求,有需求就有市场。 地球上有香味的植物有很多,有香味的动物却很少。 那你知道世界...

​山东真实的蛇化龙的事 白蛇渡劫成功

127

山东真实的蛇化龙的事 白蛇渡劫成功 其实有关于蛇渡劫成功的事件真的很少,失败的例子倒是很多。 据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面,一般都有妄图修炼成仙或者成妖的生灵。 这些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