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为啥失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每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能感受到那种穿越历史而来的凄凉、悲壮和决绝。
荆轲,不仅是“著名刺客”,还应是一位“明星刺客”。他的行为,像璀璨的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一闪而过,瞬间光华。
但历史就是历史,荆轲失败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国完成统一之前的六年。当时,在秦王嬴政统治下的秦国,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而且他的大军,已经逼近了燕国国界。燕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国朝政不稳,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太子丹选中的刺客便是荆轲,可以说是买凶杀人。“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好酒好肉、金钱美女招待荆轲。荆轲既讲诚信,又讲道德,“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只能“士为知己者死”了。
荆轲带的武器就是一把匕首,锋利无比,而且毒药浸泡,伤着必亡。除此之外,燕国还准备了两件秦王非常喜欢的礼物:一件是秦王嬴政最恨的叛将的人头;另一件是“督亢”的地形图,燕国欺骗秦王要把这个地区给秦国。临行前,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荆轲,荆轲献上了秦将的头颅,开始打开地图。地图是卷轴的,一点一点地展开,等到展开到最后,突然露出了一把匕首,这就是成语“图穷匕见”的来源。
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秦王拼命把衣袖拽掉,拔腿就跑,嬴政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底下大臣们着急,也没有办法,因为秦律规定,秦朝所有大臣上殿不能带兵器。嬴政倒是佩戴了一把剑,但是他那是一把七尺长的长剑,并且挎在腰间,又是在逃跑途中,所以很难把长剑抽出来。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御医夏无且(jū)站了出来,把身上的药箱从背上拿下来,用力掷向荆轲,荆轲紧急地侧身一躲,趁着这几秒钟,嬴政把荆轲甩开了几步。这时候,底下的大臣们也看明白了,嬴政把剑挎在腰上,剑太长,很难拔出来,如果把剑移到背后,就好办了。于是,大臣们齐呼:“王负剑,王负剑!”
“负”就是背的意思,让嬴政背着剑,反手不就能抽出来了,而且动作还帅。古代大侠不都是把剑背在身后吗?
秦王就照着做了,抽出了剑,七尺长剑对七寸匕首,形势发生了逆转。秦王挥起长剑,第一下就砍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一下子就瘫倒在地,荆轲匕首向秦王扔了过去,秦王一躲,匕首扎到了柱子上,秦王又上来连砍了荆轲八剑。
荆轲失败了,败在哪里?我认为败在兵器上。荆轲的匕首太短,秦王的宝剑太长。所谓的“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一寸强”啊!
从刺秦的场面上,可以看出秦代的宝剑多么长,挂在腰上竟然拔不出来,只有拿到背上,才可以拔出啊!当然,很多人认为,《史记》描述太夸张,秦剑不可能那样长。
事实上,秦代宝剑的长度,真的没有夸张,这是有证据的。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共出土了秦代青铜剑22把,其中一把有代表性的青铜剑,现存于国家博物馆,这把青铜剑也因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而为世人所熟知。而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她苗条修长的剑身,此剑通长90.8厘米。
我们都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拥有苗条剑身,就没法做得太长;但凡要做得比较长,就只能增大剑身的宽度。可是,做宽了,剑笨重,不方便挥舞。因此,在当时能早出又细又长的秦兵马俑青铜剑,可以说是奇迹了。因此,当秦兵马俑青铜剑出土后,学术界和网络上就出现了“倒剑派”的强烈呼声。
“倒剑派”表示,秦兵马俑长剑虽然锋利,那是因为铸剑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锡。经测定,兵马俑剑含锡量达到20--30%。从材料学的角度看,含锡量大的青铜,确实坚硬,但弱点是脆。设想一下,秦兵拿着长剑在实战中,对方随便拿一件兵器,也能把秦剑打断。所以,秦兵马俑青铜剑不是兵器,是军队中的仪仗队使用,或者是军事长官的装饰。更有人认为,兵马俑青铜剑是以钢铁武器为原型的冥器。
为了证实秦剑的真实战斗力,也弄清它的前世今生,从2010年开始,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考古所,以及秦始皇陵博物馆,采用新仪器对秦兵马俑青铜长剑进行了全新金属分析,得出许多新的权威的研究结果。
首先证实,秦兵马俑使用了“高锡青铜淬火”工艺。金属学理论中,青铜含锡量超过20%时候,抗拉强度迅速减低,塑性很差,成为比较脆的铜条。但这一说法,是建立在秦兵马俑青铜剑是完全一次性铸造成型,没有经过任何淬火、退火等热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的。而2011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持发表在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上的研究论文上显示,新测试的一批秦兵马俑青铜剑尽管仍是高锡青铜,但全部采用了铸造后淬火或退火工艺。高锡青铜经过淬火处理后,具有良好性质的金相结构,青铜的抗拉强度有极大增加,坚硬度增强了许多,不再是“脆”弱的兵器了。
“高锡青铜淬火”技术的兵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吴地,随后传入了楚地,这在战国江陵楚墓和峡江地区的巴人墓葬中得到了验证。专家发现,秦兵马俑青铜剑采用了类似的技术,让看上去脆而无当的高锡青铜,成为了性能良好的实战武器。
其次,优异的“复合锻造工艺”。秦始皇兵马俑青铜剑除了采用淬火工艺外,还采用了另一种铸造技术,既青铜“复合铸造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工匠为了使青铜武器兼顾韧性与硬度,让两种不同含锡量的青铜材料结合在一起来铸剑,他们用坚硬但脆的高锡青铜(20——30%)铸造剑刃,用软且韧的低锡青铜(8——14%)制作剑脊,然后运用榫卯结构,将剑脊与剑刃铸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再对剑脊进行均化退火,使得剑脊更有韧性,这种手法铸造出来的青铜复合剑,既有锋利坚硬的剑刃利于刺杀,又有韧性好的剑脊保证在实战中不易折断,堪称青铜剑中性能最优异的一种。之后,这种技术流传到了楚国和齐国,并在之后传到了秦国。
2011年,剑桥大学考古研究院教授马丁农· 托雷斯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李秀珍主持了兵马俑青铜剑的研究。分析显示,秦兵马俑青铜剑一样采用了中国古吴越这种先秦最优异的铸造技术。中英考古学家均认为,秦始皇陵青铜剑,无疑是作为极具杀伤力的实战武器来制造的。至于所谓“高锡青铜”材料的观点,都可能是旧式手工操作的局限性所导致的。
所以,基于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秦兵马俑青铜剑不仅不是“倒剑派”口中的仪仗、冥器,而是采用了“高锡淬火”技术和“复合鋳造”两大战国青铜兵器巅峰工艺制作的利器。而现场操作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秦青铜剑锋利无比,一次能划透18层纸。
另外,秦长剑还有两点,使其成为秦王和将军的标配。第一,“高锡青铜淬火”后容易呈现出美观的金黄色,适合皇上将军使用。第二,“高锡青铜淬火”让剑更耐腐蚀,易于保存。也正是这两点优势,又使青铜剑成了兵马俑的武器,两千年后的我们,能一睹传统铜铸的风采。
古代吴越,是铸剑技术的发源地,铸剑神人莫邪干将的故事就诞生这里。而杭州,古代属于吴越,自得铸剑技艺精髓。值得庆幸的是,以河坊街为中心、以江南铜屋朱府铜艺为代表的一些匠人,对传统的“青铜淬火”和“复合铸造工艺”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以这样的技术如果制造宝剑,璀璨光芒、锋利无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