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由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的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石.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62-02 洞口县地处湘中偏西南部,雪峰山东麓,资水西源上游。县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人口83万,以汉族为主,有瑶、苗、回等1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民族特色中不断发展与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洞口特色的民俗文化,使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湘西南之地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洞口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饮食文化、生活礼仪、节日文化和民间艺术等几个方面。 饮食文化方面:猪血丸子,亦称血粑,是洞口县的传统食品,始于清康熙年间,民间历代相传,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猪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纱布将豆腐中的水分滤干,然后将豆腐捏碎,再将新鲜猪肉切成肉丁或条状,拌以适量猪血、盐、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许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搅拌匀后,做成馒头大小椭圆形状的丸子,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烟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也有做一铁架,架下用火炉焚烧锯木屑、糠皮、谷壳或木炭熏烤,此种熏法特别讲究火候,不能过急过猛,否则口味不佳。丸子熏干后即可食用。猪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腊辣可口,增进食欲,且易于保藏,至少半年内不会变质,同时还携带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时一道开胃的冷盘。洞口县农家的腊肉是农家招待贵客的最好的一道菜。无论你走进谁家里,是少不得有腊肉吃的。那腊肉的香味也是难以从记忆中消失的。山里的腊肉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在偏僻的山里,每家一般常养几头猪。山里人都不买人工饲料,而是用自家地里种的苞谷和野菜喂养。这样养出的猪肉自然香味纯正,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洞口的土制老腊肉与市场上熏制的腊肉不同,它不是腊七腊八才现做,不是用机械工艺,不用各种原料而是常年挂在灶房屋架上熏制,农村一般不烧煤,更谈不上烧天然气,做饭都是用柴草,哪天不是烟雾尘尘?而且乡亲们做腊肉用的猪,都是那种被当地称为“地油子”的土种,从不用肥猪粉催肥、瘦肉精增加瘦肉,也不从用什么添加剂、化工饲料。再则加工的方法也不同,在熏制前还要加上适当的盐,精腌制3-5天。灶头常年烧的是木柴。山区气候温凉,大多又是木头房子,通风透气,腊肉可长期搁置,而且搁置时间越长,腊肉的味道越是奇香无比。在这样的灶头上熏干而成的腊肉,味道很特别。 老腊肉质地鲜美,但外表却极为丑陋、漆黑的锅底,坚硬的石头,烟熏气冲鼻,黑黑的油污粘手。只有在将它扔进炉火中烧燃,然后再浸泡在淘米水中,用稻草用力搓洗洗净,脱下丑陋外衣后才能显出来面目。待煮熟切细端上桌以后,吃上一嘴,马上就会感觉到有一种浓浓郁郁、沉沉醇醇、滋滋润润的鲜美荡气回肠,让你一辈子也挥之不去。 用以制作腊味之物有很多:腊肠、腊牛肉、腊猪头皮、腊洋鸭、腊鸡……而且做法很土。还有许多如水莲花糍粑,洞口霉豆腐、高沙的米花、团皮都已远近闻名,至于水莲花糍粑、霉豆腐更是受当今游客的青睐,它们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佐料都非常独特,食之让人口感一新,这对久居我县的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生活礼仪方面:罗溪瑶族自治乡的熬茶,她是罗溪上五里独有的生活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她是纯朴好客的瑶族同胞用来款待客人的一种礼节。棕包脑拜年,她是流传洞口长塘瑶寨山乡的一个瑶族习俗舞蹈。相传一位瑶族的小伙子在年少时候他的母亲被有钱人家抢走,这位小伙子为了长大后夺回母亲便每日练习棒术,长大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便到有钱人家中做短工,一日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用两片棕树片包住脑袋,穿着草鞋,身上挂着稻草和万年藤,乘主人不备时将主人打死,瑶族后人为纪念这位勇敢的祖先,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就用棕片裹着头,身着五色花衣,手提齐眉棍且歌且舞,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完棍之后主人会给棕包脑糍粑。婚丧习俗也是其重要内容。就嫁娶礼仪一项,就是一台好戏。汉民族大致都遵循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礼,但各地在具体分析环节上的礼仪又各有取舍,各有异同。我县最具特色的就是‘哭嫁’、 ‘说酒礼’。‘哭嫁’不是真悲,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别凄凉的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说酒礼’是‘说’客代主人述说对亲朋答谢之辞,表达它日衔环相报,恳请宾朋开怀畅饮之情,这一仪式往往将宴席气氛推向。这一仪式不仅是在婚礼中才有,在众多的家庭大事活动中均可见。吃乌龙饭是洞口雪峰山民的习俗,雪峰山洞口塘有一龙眼洞相传杨家将后裔在此藏兵习武,并在洞口塘一线抗击元兵,后人为纪念杨文广雪峰山民便留下每年4月初8吃乌饭的习俗。 节日文化方面:罢稼节,农历十月初二为罢稼节,意在庄稼均已收割贮藏,冬耕冬种已经结束,喜庆丰收。它是瑶族人民传统节日,每年都要隆重欢庆。是日,家家户户要宰鸡、杀鸭、称肉、做糍粑,全家人团聚举杯共饮,有些地方还举行祭祀庙王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洞口瑶民的盘王节、趴架节、过老鼠年等。 民间艺术方面:罗溪木偶戏、傩戏,最具特色,观之令人眼花缭乱。它们是我国部分地区流传着的地方戏,最初流行于中原地区,后在明代由中原进入中原以外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现黔、鄂、湘、渝等地仍有留存,特以瑶族族为重。它们主要用于祭祀天地鬼神,表明古代战争故事等内容。 我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必将推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民俗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间疾苦、生活状况,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县仕宦,无不以“观风察俗”进行旅游的。采风问俗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丰富了民俗资料,增添了旅游资源。 2.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表现自己三方面。旅游显然不属于生存需要的范畴,而是一种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获得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我国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新”、“奇”、“美”、“乐”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成了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观赏考察旅游地的民俗,还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而且能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度。 3.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游览景点。在中国即将跨进21世纪的日子里,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保护固有的旅游景点、景区的生态平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为迫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罗溪的普照寺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罗溪瑶族民俗文化最好的载体。人们在这里可以挖掘,研究罗溪上千年的瑶族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市,省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棕包脑拜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这一习俗也将面临消失,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水泥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关键词】 断代史陈列;北宋;地域文化特色;开封市博物馆 中国历史绵延5000年,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最辉煌的时期,即使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区,仍然不能囊括中国所有朝代的发展轨迹。那么在地方博物馆中也按照中国通史的模式组织陈列,就失去了各个地区的特色。中国断代史陈列虽然只是选取部分历史进行展示,但是可以和各个地区的文化相联系,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陈列。 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甚至高于当代的纽约、伦敦等城市。在北宋历史上,开封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开封的社会发展史上,北宋时期是开封最辉煌的历史阶段。虽然自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至今已经近900年,但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中国的影响仍然存在,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其文化的传承仍在。《东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从形式上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开封地域文化的特点。向人们展示了北宋王朝的绚丽。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性,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包括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特点、环境特点等。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服务性机构,它以收藏保管、陈设展览、对外宣传教育、科研为主要职能。陈设展览是观众了解文物、历史的一种手段,现代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上除满足知识的专业性权威性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的差异,摒弃教科书式灌输的方法,做到互动、参与,寓教于乐等方式进行设计,做一个有趣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由于博物馆藏品数量与种类的限制,断代史陈列作为比较适合基层博物馆开展的陈列形式,具有投资少、特色鲜明、贴近地方历史等特点,是博物馆展示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选取北宋这一历史时期进行展示,同时结合开封古都的城市风貌,凸现了宋文化在开封市的传承与延续,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故此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如何运用设计的手段,在科学合理的程序框架内,将地域文化与陈列相结合,创造精品陈列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开封博物馆及其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1、开封博物馆概况 开封市博物馆位于八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包公湖畔,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8万余件,尤以陶瓷器、铜器、书法、绘画、石刻为特色,并于2004年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传承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应用。 开封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开封新区五大街与六大街之间的郑开大道北侧,众意湖东临,建筑面积54286O,共分为陈列区、公共服务区、藏品保管区、文物修复区、学术研究区、行政办公区、后勤设备区等七大功能区,设有贵宾室、会议室、青少年活动室、学术报告厅、4D影院等服务设施,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2、|京梦华―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简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之一。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了后周政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北宋建国后,通过南征北战,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北宋时期社会经济非常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农业、手工业、采矿冶炼、漕运造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城市发展均创造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新辉煌。特别是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面积之大、人口之多、经济之繁荣、建筑之辉煌,不仅在当时的全国是首屈一指,就是在当时全世界也是最为繁华的贸易大都市。北宋东京城历史文化陈列,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其中,宋代开封府题名记碑、大晟钟、铜官印、崇宁通宝、各种窑口瓷器和其他文化典籍等珍贵文物,令人叹赏。在展示手段上开封博物馆力图突出了一个“新”字。首先,采用实景式陈列手段,将宋代的牌坊、拱柱、茶肆、瓷窑在展厅里复原,营造出梦回千年的感觉。另外,展览还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展览,“幻影成像”让宋代 “清明上河”的历史情景活了起来,互动式虚拟翻书让游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宋代知识,光电沙盘展现了宋代东京城的繁华胜景。这些新的陈展方式与宋文化主题的结合,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展览直观生动,雅俗共赏。 关键词:澧州大鼓;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81-01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其大鼓艺术发展大概经历了叫花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不同阶段,经过400年的锤炼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现在已日趋成熟。自明清以来大鼓艺术就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即使在信息化、现代化、物质化的现在,大鼓艺术仍将以它独特的魅力为人们带来精神追求和信仰。 澧州大鼓曾名湖北大鼓,是荆楚祭祀文化的一种曲艺形式。其起源无明确记载,多半认为起源于庄子,但澧州曲艺界前辈说起源于周朝,相传周孝王母亲喜欢听故事,他为讨母亲欢心,自己经常边“敲桌子”边讲故事陪伴母亲,后又遂渐演化为“敲竹筒”、“敲瓦盆”,并由此发展为孝鼓,到庄子是发展为丧鼓,所以无法下定论。最初,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立或坐着奏鼓,一般采用木料和牛皮还有红漆的粉刷制作而成,它们的体型各异,音色饱满、红亮、无杂音,艺人俩手各持鼓棒随曲目的场景情绪时快时慢,激情盎然。同治时期大鼓发展较完善,演出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时而有吹管乐器的加入。 澧州大鼓,是一种口头说唱的文化遗产,它旋律优美,音乐特征与当地官话联系紧密。多以“一声”和“二声”为主,缺少“四声”而声调偏低有“往下滑”的感觉。从而形成了澧州大鼓音乐曲调的“平腔口语特征”。曲调多以民族调式为主,例如五声、六声调式,由于地方方言的原因致使音调形成了特有的澧州大鼓的艺术风格。澧州大鼓以大鼓的鼓点伴奏为主,特殊曲目会加上打击乐器及吹管乐如:铜锣、唢呐等。其节奏个性分明且非常丰富,由于旋律要求流畅易记和易流传,因此节奏大多为十六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经过时代的演变,澧州大鼓艺术的更新进展伴奏乐器出现了月琴、二胡等、从而使鼓曲绘上了更浓重的色彩。 澧州大鼓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完善,现已形成了特有的“澧州官话”体系,四大流派:即“东腔”、“北路”、“南板”、“西调”。 “东腔”:澧县东部地区红湖区一块儿居住着东腔的艺人。他们最拿手的是抒情唱段,并融入了各地区的特色,耐人寻味,其代表人是金忠孝。 “北路”:该流派居住在澧州个各个地区,这些民间艺人在群众中也很有影响力,有严格的师承关系,他们的特点是吸取精华,不断完善。唱腔比较灵活,其代表艺人有刘清斌。“南板”:澧县城郊一块儿居住着南板派的艺人,此流派祖师爷是明末清初的落第秀才苏金福,严守祖师爷保留下的规矩是南板的传承传统,段落结构为四句,七字一句,他的唱腔结构比较经典,南板使用的语言为“澧州官话”因此被称为“官话派”但是因其规整的打击伴奏,单调的旋律、规范的唱腔,与其他流派比起来显得有些死板,缺少花样变化。 “西调”:澧县西部大堰挡镇这块儿居住着西调的艺人,李启正是西调创始人的鼻祖,唱腔激昂,收放自如,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其传人现在澧县名气很大,风格特异,手法细腻很有味道。 澧州大鼓非常完善的记录了大文人屈原时代的楚国文化,这将为我们后代研究传承古时候的祭祀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发掘、抢救、保护澧州大鼓,对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文艺休闲生活及精神层面,对大大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老百姓自身自娱自乐的艺术修养,促进全社会的发展,构建祥和安康的社会,都会有积极的影响力。澧州大鼓的许多的版本都是出自于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写照,它们既有哲理性,也非常的幽默、有活力。 澧州大鼓言辞通俗易懂,讲道理时平易近人,浅显易懂,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目前还找不到一种可以代替它的方式,所以全澧州流域茶社遍布,农闲时一天打书的艺人可达数百人,听众更是达数千人之多,庞大的听众群体给当地的消费增长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些非常有历史年代的茶社演出场所开展旅游区,游客在当地食宿,刺激各行各业的消费,这将为当地的老百姓增加不少收入,也为专职大鼓艺人获取日常开销,为以后长期演出提供有力保障。这些大鼓艺术的演出频繁率直接影响到当地民众的收入,同时大鼓艺术的昌盛将会给老百姓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大鼓艺术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败再到复苏。作为澧州人社会活动的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澧州大鼓是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中国曲艺的精髓,它以独特的风格魅力向世人展示它的风采,大鼓艺术不但给人们带来了精神追求,而且为当地人民夺得了荣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热情学习澧州大鼓,将为大鼓艺术的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刀法语言 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得来,“浸透着人们发自内心的良好祝愿,反映着人们对幸福圆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为了自身欣赏和实现使用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自发性和娱乐性的视觉艺术形式。一把小小的剪刀和一张薄薄的纸,就能让剪刀在挥起的一瞬间,将民间艺术家最浓厚的内心情感和最淳朴的审美追求倾注其中。 一、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 剪纸多以反映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的题材为主,所以以民俗题材为主的剪纸,就成为了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常见、最有民族特色的一个门类。剪纸的起源同其他民间美术一样是为了实用而不是审美的需要。”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俗风习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和象征作用,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民间习俗生活形象化的再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间剪纸的艺术形象,既有它自己的形式规范,又可发挥自由的想象。民间艺术家用自己的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其创造的艺术形象都流露着劳动者自己的个性特点、真情实感,传达着劳动者对生存状态等最本质的理想与追求。 二、民间剪纸中的刀法语言 每一种艺术作品由于其媒介材料和工具技法的不同,都形成了其自己独具的艺术语言。由于剪纸所用的材料工具是纸和剪刀或刻刀,所以决定了剪纸有其自己特定的艺术语言。 剪纸具有“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点,这也是剪纸独有的特色。剪纸是以剪、刀并用为主,巧妙地运用阴阳相间、疏密等来点缀线条连接的自然与流畅,在形与形之间相连的随心随意的创作产生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造型。这种对表面形式的淡化与掏剪的特殊表现,将民间剪纸的平面镂空趣味和稚拙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剪纸讲究的是刀路和刀法,刀路分里外,有的从外到里顺剪或有的从里到外的顺剪。有的将纸对折后剪成左右对称图案的对剪,也有的将纸自由折叠后剪成均齐反复的图案的折剪等。”刀法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锯齿”和“月牙儿”两种。 “锯齿”是在剪刻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和刚柔等变化,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出它的质感、景感和结构等。如树叶、动物鬓毛、禽鸟羽毛、人物胡须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事物,到了剪纸艺人的手中,都能被表现得活灵活现,美轮美奂,更是意味深长。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们的衣纹或其他物象的特征,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如在剪纸吉祥如意中运用了“鸡”和“象”的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其构图突出以鸡和象为主题,利用大象的体大饱满,和鸡的小巧精干,来表现平稳、和谐的画面,用夸张的手法将大象的眼睛和眉毛等部分剪成月牙形,让大象的鼻子向上翘,生动地展现了大象喜悦的表情。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在同一张剪纸中交错运用,能使画面中的层次分明和富有变化效果,如果运用得恰当,就能将剪纸中独具的刀味与质感表现出来。 三、剪纸的地域性刀法语言 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所以,剪纸也因不同的地域文化有它不同的刀法语言特色。北方的剪纸以单纯、粗犷、浑厚豪放的风格为主,而南方则以秀丽、明快、玲 珑剔透的风格为主。各个地区都有其鲜明的特征。下面就其各地不同的剪纸特色略叙一二。 1.北方剪纸的刀法语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水、黄土地养育的人们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透过剪刀,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性特色语言。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陕西剪纸、山东剪纸等等。 陕西剪纸具有质朴、粗犷、雄浑的博大之气,在造型上体现了汉代石刻艺术中所具有的艺术古风。纸张多以单色剪纸为主,有红、黄、蓝等鲜艳的色纸,其中以红色纸见多。其构图简洁雄浑,线条表现流畅夸张。剪纸的剪法黑白分明,起落有序,将其独有的刀法语言表现在画面中。 山东剪纸在造型风格上以高密为代表。其剪纸风格粗犷豪放,与其他省份的剪纸是一脉相承的,从农家小院的门窗、屋顶到衣柜等地方,都有剪纸的装饰。其创作的特点以锯齿纹来表现单色画面效果,线条挺拔,让人觉得简约而不单调,粗犷的质朴尽显其中。 2.南方剪纸的刀法语言 民间剪纸传统在乡土中延续传承,其中南方剪纸以湖北和福建为主。 湖北的剪纸主要以刻为主,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做工精巧秀丽,造型表现非常优美,多以用来装饰礼品以及日常用品为主。构图非常严谨,装饰性强,在我国剪纸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福建的剪纸各地都有不同的特点。莆田、仙游一带的剪纸,就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比较符合南方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一地区的剪纸题材多以礼品花为主,也有关于吉祥谐音的纹样,在构图上很是饱满。其创作作品的刀法主要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二者相互应用,使画面显得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 一、黑龙江雪乡旅游资源的优势的分析 (一)地理区位的优势 黑龙江省的雪乡主要位于牡丹江市西南部大海林林业局内,距离牡丹江170公里的地方,也是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的交汇处。这里夏季的降雨量也比较大,冬季的降雪量也比较多。并且雪期比较长以及降雪的次数也比较频繁,雪量称之为是中国之最,每年平均的积雪量可以达到2米多高,并且雪质非常好,粘度也比较高。 (二)民俗文化的优势 黑龙江省雪乡具有着非常独特的民俗的文化,并且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特点。房屋的居住大多数都是以火炕为主。在海林雪原的早期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爬犁,现在也逐渐的成为了旅游景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的项目。雪乡当地的居民都有冬日挂灯笼的风俗,皑皑的白雪和居民门前的灯笼相映衬,也是一道非常独特的人文的景观。很多影视剧当中,都对雪乡独特的自然资源风光进行欣赏,并且进行拍摄取景,例如闯关东和林海雪原等电视剧。雪乡旅游的资源主要是对观赏雪景为重要的核心,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 二、黑龙江雪乡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雪乡旅游的过程中,主要的优势的项目就是冰雪的旅游,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对当地的旅游特色进行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严重的问题和局限性。 (一)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在对雪乡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并且加快脚步的同时,也应该对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重视。对木材采伐以及房屋浓烟过量的排放,在旅游项目当中对牲畜进行过分的利用等等。旅游虽然对经济的增长在不断的推动,但是如果在后期没有进行合理的维护,也没有彻底的给企业到来良好的经济的发展。当大自然赐予给我们雪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其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运用,也要对其保护不断的加强。 (二)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局限性 雪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以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的优势,并且与当地的民俗相应的结合,以达到对当地旅游的资源合理开发的目的。雪乡的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把东北地区的文化融入到里面。但是雪乡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的目的不能局限在当地,更应该多添加一下新的旅游元素,并且结合国际的相关比较成熟的经验,使黑龙江雪乡旅游资源开发的更加的全面。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不明确 要想继续对冰雪旅游主体项目的综合建设进行推进,就要对雪乡旅游进行全方面的改进,不能只求速度,而不注重质量。冰雪旅游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景点雷同的现象。因此对雪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应该对主体进行明确,并且要将体育、娱乐和艺术以及观光为主体进行完美的结合。 三.黑龙江省雪乡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合理的开发,注重保护 对雪乡旅游的整体发展进行推进,不仅要重视旅游部门的投入,也要对其他行政部门进行要求,加以配合。建设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核心,就是为了对旅游管理的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雪乡旅游在后期的旅游发展中,应该以环境保护以及旅游资源保护为主要的目的,也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冰雪等多方面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并且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加以结合,从而能够探索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道路。 (二)积极的开发冰雪节庆活动 雪乡应该积极的组织和推广雪乡独特的节庆,对节庆活动文化的主题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都要以黑龙江省雪乡地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为标准,从而使节庆的活动能够成为雪乡欢庆的节日盛宴,也让世界各国的游客最大程度的融入进来,而不只是作为一个观看者。例如世界三大狂欢节之一的加拿大魁北克的动机狂欢节也是当地人的重要节日,对当地人们和国际的游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注重对雪乡资源的作用 我省雪乡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早,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者在对旅游景点进行选择的时候,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外界的宣传进行依赖,自从2013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雪乡节目播出以后,短期之内雪乡旅游的游客逐渐的增加,因此可以看出因为适当宣传,使雪乡的知名度很明显的高于其他主要依托冰雪旅游的景区。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24-01 一、旅游教育发展的地域文化背景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一个社会的文化由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构成, 一个是代表国家、民族的制度性主流文化;另一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他们共同构成了灿烂的文化宝库。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的本地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高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旅游教育的发展是以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相关人才的需求为依托的。近几年,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旅游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而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本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俗资源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是为旅游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因此,为符合区域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区域旅游教育的发展就要考虑到本区域的地域文化,结合本区域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融入旅游教育教学的途径 (一)地域文化对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目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规定的在一级工商管理学科中旅游专业必须设置的必修课及选修课;二是学校根据地方特色设置的选修课。学校根据地方特色设置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地域文化。以内蒙古某旅游院校为例,旅游专业理论课有内蒙古民俗、蒙古语会话、蒙古族名歌名曲鉴赏等课程,因为的地域文化以蒙古族文化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也是以蒙古族的牧民草原文化为主体,这对内蒙古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因此,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了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培养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将突出地域文化的课程设置在旅游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课程是旅游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途径,地域文化通过对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进而融入到了旅游教育教学中。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很多实际案例、地域旅游发展特色以说明专业知识,这就为地域文化融入旅游教育教学提供了途径。再有,旅游专业教师教学中所应用的案例一般以本区域的地域特色为主,教师对本区域的地域文化了解较多,通过对本区域地域文化与旅游相关知识的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在旅游实习中可以运用。以旅游专业必修课《导游基础知识》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侧重讲解的是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一章,因为旅游专业学生经常会利用假期时间兼职导游,而这些学生首选兼职做导游的地方为学校所在地,这使得旅游专业的教师在导游基础知识讲解中贯穿大部分的是当地地域文化知识。以内蒙古旅游院校为例,老师在讲授旅游文化资源过程中,侧重介绍的是内蒙古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草原文化、成吉思汗文化等特色文化,目的在于大力弘扬内蒙古地区本土的地域文化资源。 (三)旅游教育学术气氛的营造 伴随旅游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旅游教育的学术地位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并且正在形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学科——旅游学。旅游教育学术气氛的日益浓厚,同时也促进了区域旅游的研究,对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部分就在于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近年来,高校也不断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相连,而地域文化原本是以一种零散的、粗放式的原始存在形态存在的,而在科学研究中对其进行科学的、严密的系统化归纳、整合,使地域文化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新颖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体现了知识传承、改造和科学创新精神,还为地域文化融入旅游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途径。 三、地域文化对旅游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突出旅游教育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产物,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为生息繁衍、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使其连绵不绝、流传不息,不仅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的共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所在。而旅游教育在本质上不仅是要教授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宣传地域文化的一种手段。地域文化融入到旅游教育中不仅弘扬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同时也突出了地方旅游教育的地域特色。再有,根据旅游培养人才的实际应用性特点,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使得旅游教学资源呈现出多样性、具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旅游教育教学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适用水平。 (二)地方性旅游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行成了一定的有地域特征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融入到旅游教育的地方性课程设置中,将会成为学生培养内在人文素养、情感素养的重要条件。再有,课程作为文化的载体,结合地域文化,能使学生对各个地区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与旅游教育培养人才多样性是相一致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理念。贯穿了地域文化的地方性旅游课程,一是使学生通过了解本地区的地域文化,认识到了本地区文化存在的价值,了解了本地区的历史成就及贡献,从而在从事旅游服务时能更好更全面的向游客讲解;二是经过地域文化丰富的地方性旅游课程,使得学生对各种地域文化做出客观的比较,对多元文化产生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由于每个旅游院校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每个教育关系主体的社会关系都有独特的一面,这使得地方性旅游课程有可能成为具有独特性魅力、最具吸引力的课程。而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充实地方性旅游课程,一方面有利于旅游专业学生养成全面的文化素养,形成健康多元的文化观;另一方面,根据 “就近取材”的原则, 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使地方性旅游教育资源更加完善,使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个体的文化素养更全面。因此,地域文化这一丰富、鲜活而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地方性旅游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独特和全方位的教育价值。 (三)促进旅游专业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地域文化中先进部分不仅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地方性旅游课程的开发构建了厚实的平台,也为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需要。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对地域文化贯穿到旅游教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文化进行反思、批判,将学生的研究领域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使其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培养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域文化在旅游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广泛,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而且也有利于旅游院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推动地区经济文化的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毛优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3-134. 一、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 剪纸多以反映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的题材为主,所以以民俗题材为主的剪纸,就成为了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常见、最有民族特色的一个门类。剪纸的起源同其他民间美术一样是为了实用而不是审美的需要。”②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俗风习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和象征作用,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民间习俗生活形象化的再现。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间剪纸的艺术形象,既有它自己的形式规范,又可发挥自由的想象。民间艺术家用自己的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其创造的艺术形象都流露着劳动者自己的个性特点、真情实感,传达着劳动者对生存状态等最本质的理想与追求。 二、民间剪纸中的刀法语言 每一种艺术作品由于其媒介材料和工具技法的不同,都形成了其自己独具的艺术语言。由于剪纸所用的材料工具是纸和剪刀或刻刀,所以决定了剪纸有其自己特定的艺术语言。 剪纸具有“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点,这也是剪纸独有的特色。剪纸是以剪、刀并用为主,巧妙地运用阴阳相间、疏密等来点缀线条连接的自然与流畅,在形与形之间相连的随心随意的创作产生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造型。这种对表面形式的淡化与掏剪的特殊表现,将民间剪纸的平面镂空趣味和稚拙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剪纸讲究的是刀路和刀法,刀路分里外,有的从外到里顺剪或有的从里到外的顺剪。有的将纸对折后剪成左右对称图案的对剪,也有的将纸自由折叠后剪成均齐反复的图案的折剪等。”③刀法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锯齿”和“月牙儿”两种。 “锯齿”是在剪刻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和刚柔等变化,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出它的质感、景感和结构等。如树叶、动物鬓毛、禽鸟羽毛、人物胡须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事物,到了剪纸艺人的手中,都能被表现得活灵活现,美轮美奂,更是意味深长。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们的衣纹或其他物象的特征,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如在剪纸吉祥如意中运用了“鸡”和“象”的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其构图突出以鸡和象为主题,利用大象的体大饱满,和鸡的小巧精干,来表现平稳、和谐的画面,用夸张的手法将大象的眼睛和眉毛等部分剪成月牙形,让大象的鼻子向上翘,生动地展现了大象喜悦的表情。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在同一张剪纸中交错运用,能使画面中的层次分明和富有变化效果,如果运用得恰当,就能将剪纸中独具的刀味与质感表现出来。 三、剪纸的地域性刀法语言 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所以,剪纸也因不同的地域文化有它不同的刀法语言特色。北方的剪纸以单纯、粗犷、浑厚豪放的风格为主,而南方则以秀丽、明快、玲珑剔透的风格为主。各个地区都有其鲜明的特征。下面就其各地不同的剪纸特色略叙一二。 1.北方剪纸的刀法语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水、黄土地养育的人们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透过剪刀,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性特色语言。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陕西剪纸、山东剪纸等等。 陕西剪纸具有质朴、粗犷、雄浑的博大之气,在造型上体现了汉代石刻艺术中所具有的艺术古风。纸张多以单色剪纸为主,有红、黄、蓝等鲜艳的色纸,其中以红色纸见多。其构图简洁雄浑,线条表现流畅夸张。剪纸的剪法黑白分明,起落有序,将其独有的刀法语言表现在画面中。 山东剪纸在造型风格上以高密为代表。其剪纸风格粗犷豪放,与其他省份的剪纸是一脉相承的,从农家小院的门窗、屋顶到衣柜等地方,都有剪纸的装饰。其创作的特点以锯齿纹来表现单色画面效果,线条挺拔,让人觉得简约而不单调,粗犷的质朴尽显其中。 2.南方剪纸的刀法语言

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范文

民间剪纸传统在乡土中延续传承,其中南方剪纸以湖北和福建为主。 湖北的剪纸主要以刻为主,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做工精巧秀丽,造型表现非常优美,多以用来装饰礼品以及日常用品为主。构图非常严谨,装饰性强,在我国剪纸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 福建的剪纸各地都有不同的特点。莆田、仙游一带的剪纸,就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比较符合南方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一地区的剪纸题材多以礼品花为主,也有关于吉祥谐音的纹样,在构图上很是饱满。其创作作品的刀法主要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二者相互应用,使画面显得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 结语 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不同的地域文化赋予它不同的地域特色,土生土长、土色土香的剪纸艺术,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民间剪纸经过无数劳动者和艺人的创造,不断的发展。如今,剪纸已不再局限于农家小院,而是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潢等各个方面都有它的身影,剪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深入探讨和挖掘民间剪纸艺术有的刀法语言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促进和丰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并存与共同发展。 注释 : ①薛麦喜 主编.黄河文化丛书.艺术卷[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P640 ②赵应潮 著.剪纸艺术欣赏[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2月 ③许之敏 著.中国民间艺术风采丛书.民间剪纸.[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P7 参考文献 : [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2]李泽厚著.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3]杨学芹、安琪 著.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年 [4]邱紫华 著.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5]陈望衡 著.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6]陈伟萍 著.试论中国民间剪纸造型[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 关键词:阐释学;步骤;音译 1阐释学 阐释学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哲学,在19世纪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关注。 阐释学奠基人海德格尔提出:“只有通过理解才存在的那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即阐释是作为“实在的”人对存在的理解。故理解是阐释学的核心概念。 所有音译词的翻译都是在对原语意思有了了解才进行的,即便是双语交流很贫乏的清民时期,也是西学东渐,不可能就凭想象随意翻译。 2阐释学角度分析音译词 2.1 阐释的步骤 2.1.1 信赖 首先是原始的信赖,一种信任的投入,以过去的经验为保证。而音译词作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基本方法,是需要前提的原始信赖的。所以,无意义的音译词最终会被时间淘汰,例如: “international ”起初被译为“英特纳雄耐尔”。 音译词的过长,完全不利于记忆,更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种种不便。所以,“英特纳雄耐尔”最终还是被“国际的”这个单词所淘汰。 2.1.2 侵入 理解、认知、阐释是一个组合,事实上就是不可避免的侵入模式。圣罗立科认为:所有认知都具有攻击性,所有陈述都是对世界的侵略。音译词的涌入事实上就是一种外来文化的外来语的涌入。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需要有新的词汇的补充,音译词应运而生。而音译词的诞生,并不是完全按照读音翻译就行,需要结合本国文化翻译。例如:把“cool”翻译成“酷”。不仅含义上达到了一致,更让国人更易接受。又如“gene”译成“基因”不仅达到了音译,更加符合中国的构词法,两字为一词语。 在译成语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数量是十分庞大的,随着时间和实用性的不断筛选,最终留下来的并不多。“America”的最先的译法“阿美利加”最终还是被更加简单的“美国”所代替。又如日本兴起的“卡拉ok”最后还是被更加简单明了的“KTV”代替。 2.1.3 吸收 译本要对许许多多的成分进行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素进行安置。将原文的意义吸收到本土文化,而引进的过程,译入语可能变得丰富,也可能被源语同化。音译词的诞生实际上就是对外国文化的一种引进和吸收,更是对本土语言的补充和完整。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有利于各自文化的发展壮大。 译文会对很多成分进行筛选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素进行安置。任何一种语言在引进新鲜文化的同时都有着被改变的风险。所以,译文会被原语所影响,要么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要么会失去自身的特色。所以,在音译词汇的翻译时,一定要十分谨慎小心,要注意保留自身语言的特点,不要一味迎合原语,而造成对本国语言的一种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音译的翻译要考虑到自身语言的特色,这一情况在品牌商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汽车品牌“hummer”的音译被翻译成了“悍马”。不仅在发音上协调一致,更是体现了汽车的 “奔驰万里”的特点。又如:可口可乐最初的中文名字为“蝌蝌啃蜡” ,同样是“coca-cola”音译,但却完全没法打入中国市场,客户甚至没法通过这个名字联想到到底是什么商品。可口可乐公司用自身的教训告诉我们音译词与当地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2.1.4 补偿 译语经过之前的入侵的过程,使得原文和译文间产生了不平衡,只有通过补偿才能平复之间的不平衡。翻译可能是不平衡的,译者的介入,或多或少地会使得翻译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要确保译文对原文的忠诚,只有通过补偿才能达到。 最切实的感受就是在观看美剧的时候,译者在翻译出原文后,可能还会在屏幕上加一些注解。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音译词。音译词的翻译除了根据读音,更要根据本土文化和语言特色。中国文化色彩极浓的单词“豆腐”,也被音译成了“tofu”;“功夫”也被译成了“kung fu”。文化补偿在音译词当中的应用,可以使得译词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认可。就像偌大的中国,各个地区的风俗也不一样。川渝吃辣,广东喝汤。注重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才是对文化的最好吸收。又如:“truck”又译成“卡车”,达到了补充含义的效果,简明扼要,读者也能很快理解这种车的用途。又比如:“chocolate”的译语“巧克力”,不仅达到了翻译的效果,更是达到了商业的效果,让人有食用的欲望。 3总结 从阐释学的角度翻译外来词,能丰富本国语言文化,更能达到两种文化的融合。译者翻译外来词时,尽可能与本国语言文化想结合,使得音译出来的外来词有更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段宗社.解释学浅释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 学报,2003,(12). [2]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88. [4]潘德荣,齐学栋.诠释学的源与流 学习与探 索, 1995,(1). [5]丸山高司.伽达默尔:视野融合[M].刘文柱等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张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U].中 国翻译, 2001,(7). 中元节的各地习俗 河北省:荐新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面人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挂纸旗於门口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制小船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烧纸祭麻姑“挂锄”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锡箔折锭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施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焚纸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烧纸衣节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祭狗头王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相关推荐

2017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7

2017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以强化供...

城市文旅集团的发展现状及业务运作

城市文旅集团的发展现状及业务运作

87

一、城市文旅集团设立背景及概述(一)设立背景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国企改革的推进,“抓大放小”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之一,旨在通过重组和整合地方上的多个中小旅游企业来提...

去美国旅游签证好办吗?都要那些材料?

去美国旅游签证好办吗?都要那些材料?

54

一、如何申请短期(至多90天)探亲签证 :此签证在所有申根国均有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及挪威,此签证仅在90天内有效,并且...

黔南十大必玩景点,去过九处才算真正玩转黔南

黔南十大必玩景点,去过九处才算真正玩转黔南

69

小七孔,峰峦叠翠,溪水长流,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因一座横跨于响水河上的七孔青石拱桥而得名,被称为“地球绿宝石”,素有“小九寨”之美誉。景区以樟江水系和原始...

茫茫准噶爾 西部大寶庫

茫茫准噶爾 西部大寶庫

94

可可托海風景區吸引了疆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無限魅力(4月23日攝)。阿依多斯·阿根別克攝【題記】位於新疆北部的准噶爾盆地是我國第二大內陸盆地,它夾在阿爾...

四川旅游纯玩团五日游景点推荐,看完不踩坑!

四川旅游纯玩团五日游景点推荐,看完不踩坑!

87

四川五日纯玩游,景点精选不踩坑!四川旅游推荐,当地团导游-小雅:131 5853 5578(加他微信-立减200)免费咨询刚结束了我的四川五日纯玩团之旅,那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我深...

《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

《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

66

▼文旅行业近期重点活动推荐(点击上图查看详情)(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主编 | 杨明责编 | 井翔远来源 | 中国旅游研究院嘉兴古镇密集,市场认知度高,开发成熟且创新经验丰富,...

三)今后一个时期浙江主要矿产资源供需趋势分析

三)今后一个时期浙江主要矿产资源供需趋势分析

67

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9-2015年) 2006年,我省再次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0)》(以下简称《规划(2006-2010)》),并于2008年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柳州2号线(横渡线) ( 南车渡码头 - 北车渡码头 )

柳州2号线(横渡线) ( 南车渡码头 - 北车渡码头 )

97

柳州4条水上公交线路正式投入运营。据悉,目前投入运营的“水上公交”线路为4条,包括1条环线、3条横渡。在票价方面,1号环形线为每人每次3元,2号、3号、4号横渡线每人每次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