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着问题“学”
带着使命来,带着问题学,本次研讨班邀请了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系统讲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区域协同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创新发展主题,进一步开阔了学员们的思路。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等各创新主体、各环节、各方面互相支撑、高效互动的格局。”
“构建创新体系,政府主要做的是打造创新生态,有效协调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种主体的关系,以创新为落脚点、以资源共享为载体,搭建相互共生的密切关系。”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的需求方和受益方,企业真正需要、真正愿意买单的需求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真需求’。只有科研机构主动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应用创新的不足,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瓶颈,跨越科技与业务之间的鸿沟,关键是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学员们深入学习了二十大报告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认真领悟新思想新论断和新部署新要求;系统学习了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思索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路径和方法;重点学习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了解科技创新前沿和发展范式;学习了实现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金融创新的发展重点和路径,明晰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努力方向;还学习了上海科技创新经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模式及化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做法。
课堂内外,学员们结合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授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请专家教授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不断拓宽工作新思路。
2
边思索边“看”
3
创新模式“研”
学员感悟
第一组
上海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坚持制度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对武汉科创中心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理论学习系统深刻,实地考察丰富精彩,研讨交流深入生动,波特理论、垂直分工、拨投结合……除思想之尘、让耳目一新,努力把所学所见、所思所悟用于指导工作,为武汉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深化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能,我将把所学及时转化为有效的工作实践,自觉把大局所急、光谷所需、职责所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第二组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思想破冰,补短强弱;创新思变,再续精彩!
上海坚持全过程创新理念,精心布局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让我们对科创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拓展了视野,打开了思路,为我们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海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强化跨区域创新政策协同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资源互配、优势互补的城市科技创新绵延带,这为我们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提供了先进的可复制可借鉴经验。
第三组
选题精准、课程合理、内容丰富,授课老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很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对我们提高认识、改进工作、加快发展很有益处。
这是一次内容丰富、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学习培训,有效提升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开拓了科技创新思维视野,强化了科技强国信心,坚定了科技报国决心,增强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干劲和动力。
感受复旦文化,如同大学校门,低调含蓄,更是闹中取静,敬业而乐群。感悟上海科创,于街头细微处,“创”字随处可寻,新老交替间,创新不问出处。上海敢闯敢试、锲而不舍、专业专注的创新文化,值得学习。
第四组
且借复旦二两墨,赠予江城解经惑。漫卷汇聚科创志,盛世山河万里阔。再借人间二两墨,绘就星河莫蹉跎。红尘山水逐浪起,此生弄潮不虚过。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加强与在汉高校院所的紧密联系合作,推进城区、社区、校区、园区“四区联动”,实现创新工作横到边、纵到底,打造市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科研组织能力,加快农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强成果转化,做服务武汉现代农业发展的科研,用担当实干贡献农科力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