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永远定格在36岁的生命
我看过很多书,看过很多电影,但是有一本书,一部电影我只看过一遍,也只敢看一遍,那就是《南京大屠杀》。从上学开始我写过很多人物传记但是一直不敢写这一位,每一次看到她心都是疼的,她就是张纯如。今天写这篇文章不为阅读量,只为想让更多人知道她张纯如女士,我不想用先生称呼她,因为在我心里她就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的女性。
张纯如曾说:
“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你是一个人,你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志存高远,不要限制住你的目光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或理念”
张纯如 1968年出生于一个美国高知家庭,书香门第,她祖父是抗日将领张铁军,父母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她是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本科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
张纯如之名“纯如”,出自《论语 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意为纯正和谐。
张纯如是在传统的华人家庭长大的,从小也受到了很好的华人理念教育。大学毕业后她做了自由撰稿人,她发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文献特别少。这一年她认识了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任职的邵子平,他是纪录片《马吉的证词》的制片人之一。张纯如在邵子平的帮助下认识了很多南京大屠杀相关人士,1994年张纯如决定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
1995年,张纯如先是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国会图书馆完成资料的初步准备工作后,她前往中国进行深入调查。8月,张纯如到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这里她见到了朱成山馆长,朱馆长跟她谈起了拉贝先生,说拉贝先生回国后再也没有消息。
张纯如通过网络找到了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女士,知道拉贝先生于1950年已经去世,但是拉贝先生留下了一本《拉贝日记》,日记是拉贝先生用打字机打的,字迹特别清晰,里面记录了跨度从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8日,拉贝先生在南京所见所闻,里面记录着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现在《拉贝日记》被莱因哈特女士赠送给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永久保存。
张纯如还在美国耶鲁大学的特藏室里发现了《魏特琳日记》,《魏特琳日记》和《拉贝日记》的发现给揭秘日军在中国的灭绝人寰的暴行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问世,这本书经过了张纯如三年的大量翻阅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实地走访了世界很多地方的幸存者,在一次次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完成了这本书。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出版震惊了世界,让很多西方人第一次正面的认识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
张纯如用巨大的勇气面对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出版也给张纯如带了极大的威胁,她受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威胁和报复。她频繁换电话,怕连累自己的家人。张纯如写书这条路是孤独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南京时候,她忍着身体的不适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巨大的案头工作,已经一次次面对的血淋淋的历史,她的身体也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她经常被气的发抖,失眠,噩梦,食欲不振,脱发,体重狂减都在折磨着她。从她开始着手准备写《南京大屠杀》开始到她去世,身体的痛苦一直伴随着她。她无法缓解这份痛苦。
曾经残酷的历史折磨着张纯如,她每天面对的资料就是一部人类酷刑史,各种残酷的事实一天天在她面前,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2004年11月9日这个曾经为了南京30万冤魂奔走的女子在自己的车里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生命永远都定格在了36岁。
张纯如女士一共有三本著作分别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在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出版后受得了很多日本人的攻击,张纯如也多次和日本人辩论,每次都能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她曾和日本的大使齐藤邦彦在一次电视访谈里正面交锋,面对日本大使的含糊其辞,她直接说了自己写作《南京暴行》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日本政府从未为南京大屠杀作过认真的道歉;二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学校教科书中从来就是掩盖、歪曲和淡化南京大屠杀。纯如说,只有认罪,日本才会变成一个更好的民族。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事件即将迎来70周年纪念。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在日本出版
张纯如女士曾在她的遗书里说,希望家人记住她生病前的样子,全心投入生活,献身她的事业、写作和家庭。
张纯如是一个笑起来甜美的女孩,她性格文静,热爱写作,她用自己的生命写出了一本30万南京同胞的血泪史,向世人揭露了那段残忍的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