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琳日记》-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魏特琳日记》-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资料整理:天下达观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魏特琳日记》是201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明妮·魏特琳。

魏特琳(或译沃特林,中文名华群,Wilhelmina "Minnie" Vautrin,1886年9月27日-1941年6月14日),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

魏特琳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斯州的Secor,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伊斯大学,同年受美国基督会差会(United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派遣来中国,担任安徽庐州府(合肥)基督会三育女中校长。

1916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成立时,她担任教育系主任。

1919年-1922年校长德本康夫人(Matilda Thurston)回美国募捐期间,她曾经担任代理校长。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主任。

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大部分教职员撤往四川成都,借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继续开办,魏特琳则留在南京照管校园。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她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日本占领夏南京的情形,并邮寄给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美国纽约校董会的校友。

日记的最后一页,1940年4月14日(星期天),她写道:“我快要筋疲力尽了。以前,虽然工作进展缓慢,但还能有步骤地制定工作计划,而现在连这些也做不到了,双手也不听使唤。

我希望能马上去休假”2周后她神经失常,返回美国。

1941年5月14日,在美国寓所,打开厨房的煤气自杀。

炮火中留在南京

1937年11月,战火逼近南京,城里难民的数量陡然激增,来自美、德两国驻宁的各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建议创立国际安全区。

12月初一份《告南京市民书》标志着南京国际安全区已经开始运行。难民们如潮水般涌入难民区。

1937年8月27日晚上美国大使馆强令魏特琳撤离南京,并表示如果魏特琳拒绝,今后发生的事情,美国大使馆将不负责任。

魏特琳谢绝了大使馆的好意,表示自己这时候不能离开南京。“我觉得我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危险中的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

守卫学校保护难民

从1937年12月13日到17日,金陵女大难民所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学校所有的大厅和走廊都住满了人。

魏特琳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铺在校园当中的草坪上,以此来赶退前来侵犯的日本兵。

魏特琳在写给金陵女大校方的报告中说:“我们怎么也忘不了在校门口目送妻子、女儿进入收容所的那些丈夫、父亲的面容。”

在这段日子当中,魏特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如今则成了揭露日军暴行的力证。

魏特琳在12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我一直站在校门口,看着难民们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许多妇女神情惊恐。昨夜是恐怖之夜,许多年轻妇女被日本兵从家中抓走。”

因为这里专门收容妇女,因此金陵女大成了日本兵的目标。

1937年12月17日,两个日本兵前来滋事,魏特琳和他们争执。事后魏特琳才发现她中了日本兵的阴谋,原来那两个日本兵把她困在前门,其他人则乘机从后门闯进楼里轮奸三名妇女,甚至还抢走了十二名姑娘。对这件事魏特琳一直怀着深深的内疚。

从14日开始,魏特琳便守卫在学校大门口,阻止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兵进入校园,当日本兵欲强行进入校园,魏特琳就会冲日本兵大喊:“这是美国学校!”

金陵女大收容难民一万多人

在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日子中,魏特琳是南京妇女眼中的守护神,是难民们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

随着妇女和儿童源源不断地涌入,校园里的难民一再暴涨,1938年年初,金陵女大难民所中难民的数量达到了一万多人。

1938年2月,在日本方面的压力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被迫解散。

1938年5月21日,南京安全区正式关闭。

她的墓碑上刻着“金陵永生”

1940年春天,魏特琳得了精神忧郁症,病情日益严重,那年5月19日,病重的魏特琳离开了她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中国。

在美国治疗期间,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多年来我深深爱着金陵女大,并试着尽力帮助她。”“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愿为中国人服务。”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选择这一有意义的日子,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世纪30年代,明妮·魏特琳女士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身后留下了一部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

从1937年8月12日开始,到1940年4月,她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事。

当时在美国的好友认为魏特琳的日记很有价值,于是将它寄给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学》(The Classmate)上发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整理传教士档案资料时,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原稿。

90年代初,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利女士,鉴于魏特琳日记具有极高的档案史料价值,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制成缩微胶卷,供历史档案学者研究使用。

概要

第一部分

华群教授离开本校已六年半了,她的去世,也已五年半了,然而我们还觉得像昨天的事情,这是因为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留在人们心里的关系。华教授于公元一八八六年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龆龄就学,聪颖过人。卒业于该州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及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得硕士学位。

第二部分

今天是元旦!1938年的第一天。人们不再说“新年好”,而是说“祝你平安”。我们有9个人出席了7时30分的祷告,我们想,以后每天都进行这一活动。由于我们同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因此为别人祈祷只能是靠想象。我们不知道朋友们的情况。

第三部分

写了一上午的信。中午在格蕾斯·杨家中吃午餐。她向我讲述了她的身为苏大校长的哥哥和他的学生、教师们的长途跋涉。去年秋天他们在苏州开学,后移到湖州,又搬到皖南的山区,到了上海。她说,经常听见他晚上在地板上走来走去,大学校长应承担的责任给了他沉重的压力。

第四部分

今天太阳约出了一个小时,然后就被云彩挡住了,天转阴了,这多少令人有些扫兴。我们听说街上有许多喝醉酒的士兵,还有一人被汽车撞倒了,幸好是被日本汽车撞倒的。早上我又呆在家里,因为可能有客人来访。

第五部分

我早晨5时即起床,并理好行装。6时30分,我与瑟斯顿夫人一起吃了早饭,7时动身去下关火车站。我们乘坐两辆汽车,学校送信的魏带着行李乘一辆车,哈丽雅特、李先生和我乘另一辆车。我们很顺利地通过了城门,只是李先生和魏被迫下车脱帽致敬。

第六部分

下午3时~4时,我在办公室里写信,4时30分,我去美国大使馆参加新年招待会。4时~5时,大使馆招待的是亲纳粹的德国人;6时~7时则招待反纳粹的德国人。6时30分,瑟斯顿夫人和我去明德中学,想和默多克(Murdock)三姐妹叙谈,不一会儿她们应该就能从怀远抵达南京了,但结果是晚上8时才到。她们说,昨天整整一夜,怀远这个小城到处都能听到日本人开枪射击的声音,据说,游击队已到了离怀远城不到10里的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