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之爱:国际不再恐同,我们该何去何从
原标题:国际不再恐同,我们该何去何从
文/玄峯
国际不再恐同日
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简称IDAHO或idahomophobia),日期为5月17日(源于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希望唤醒世人关注对同性恋的恐惧,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什么是同性恋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在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中,也普遍存在同性性行为,但这与基于高级情感的人类同性恋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人类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并且据研究表明同性恋不是疾病或精神类疾病,并且不能被“矫正”。
同性恋基因是影响人和动物性取向的基因之一,Xq28、FucM基因 、Wnt-4基因、Sphinx基因是目前已发现的几种同性恋基因。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并无优劣之分。这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了。不仅为广大的年轻人所接受、支持,即便是被认为“顽固派”“保守派”的某些成人,也在逐渐做出让步,默认。
但这种认识还是难以达成普遍的社会准则。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要为了同性恋平权、得到重视而努力。
历史沿革
中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反对同性恋,在古代甚至比西方更为宽容,同性恋与婚育也没有矛盾。
晋朝的男风盛行,人们不仅崇尚女色,还崇尚男色,但男子必须貌若女子才算俊美。张翰就曾作过一首《周小史》,如此赞美一个美丽少年:“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形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绮靡,顾盼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
同样,女同性恋在中国古代是相当普遍的,并被当时的人们所容忍,人们甚至认为女子的同性恋关系是闺阁中必然存在的习俗,当它导致为了爱情的自我牺牲或献身行为时,还会受到人们的赞扬。
明代著名才子李渔曾就此题材创作过一部名叫《怜香伴》的戏剧,讲述了佳人爱慕佳人的爱情故事,曹语花美貌与体香异于常人,而崔笺云诗才与谋略并重,二人以诗会友渐生情愫,种下情根,誓作来世夫妻。
古代的道德观念中男子把女子失贞、失节的淫行当做大罪,礼教竭力鼓吹妻妾之间和睦相处,让家庭中妻与妾、妾与妾和睦如姐妹,有些人因之而产生了爱情,不过这种关系比之于偷情通奸显得温和而隐秘,只要不对宗族构成威胁,男子不唯默许甚至鼓励。
然而当女子之间有真正的爱情产生,便会激发巨变。两个女子相爱较之异性恋更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其纷争,这种事情常常发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以至于儒家知识分子大为震恐,动用政权和族权的力量来加以惩罚。
西方
在希腊,每个男人都得吸引住一个年轻男子,并在亲密的日常生活中充当他的辅导老师及朋友,并激励他学习一切高尚的品德。哪个男人若没有男性情人,会被认为是不履行男人的责任。在体育运动中,青年男子都是赤身裸体的,这让男人们大饱眼福。
在古希腊还有专门的同性恋军队,由互相爱恋的男子组成,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彼此相爱的人才能得到最紧密的结合,提高战斗力。
古希腊灭亡之后,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男风文化,罗马很多皇帝都拥有自己的男宠。
在古希腊,不仅男同性恋,当时女同性恋的风气亦很盛行,有些女同性恋者参加打仗和狩猎活动,同另一个女人结婚。
基督教得势以后,开始残酷迫害同性恋者,而他们却对教会内的恋童行为不管不问乃至包庇纵容。
基督教会迫害同性恋不仅因为教会推行禁欲主义,而且认为,同性恋反自然就是反上帝,所以它比异性恋更为邪恶,同时,基督教认为在独身、禁欲的条件下,修士和修士、修女和修女很容易发生同性恋,如果不对同性恋严厉镇压,就危及教会自身的生存。
这种迫害同性恋的做法在欧洲中世纪的中后期更趋严重。在16世纪,欧洲的一些殖民主义者甚至把他们镇压同性恋的魔爪伸到国外去了。西班牙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陆后,首先遇到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并首先被他们之中盛行的同性恋所震惊。
从1519年起,最初的殖民者就不断地报告这些同性恋现象,并记入殖民者的编年史。最初,殖民者只发现墨西哥湾一带有同性恋,但到1552年时发现,他们所涉足的中美洲地区内所有的印第安人都有这种习俗。
直到1952年,现代民族学家仍然发现,在三分之二的印第安部落中,人们认为青少年的同性恋是合乎道德,是可取的。他们认为,男女之间的婚姻和性交,涉及财产分配,不应随便处理,而同性恋只关系到性满足,所以可以更自由。
殖民者带着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熏陶,带着“统治者”的优越与偏见,对这些土著民族大肆镇压,残酷迫害。从16世纪中期开始,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面的种族灭绝,其中的一个十分主要的“理由”和“依据”,就是说印第安人的性风俗表明他们是“非人类”。
纳粹德国的阿道夫·希特勒当权之后,更是对犹太人、同性恋者、共产党员等群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
同性之爱
由此可见,同性恋此事是有传统的,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是受到大家的普遍许可的。
倘若仅仅是为爱,这实在可说是无可厚非。除去男女之爱,人们是可以接受男男、女女之爱的,甚至是一种排去肉体的精神之爱,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
我想,在现在这样发达的社会,很多人是乐意去支持这样的真爱。但是这依然不是主流,男女之间的情感仍旧是处在无可撼动的位置上,并且为了人类的繁衍,男女之情也显得十分重要。
在这里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反对同性恋。相反笔者乐意赞成各人不同的想法。同性恋也可,异性恋也可,不愿结婚生子都可。
国际不再恐同日,注重的点在于不再恐同,我们要做的是不去恐惧同性恋、不去排斥同性恋、同性恋者不以此为耻,旁人也不再以异类去看待他们。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能去声援同性恋,把这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事去看待。
之所以有一些人因同性恋、女权等等被嘲讽,就是因为他们太将这些事作为一种政治正确了,在这件事上寻求优越感,他们选择高调发声,将所有不同的声音打作顽固派,视为“敌人”,或是扣上了“繁殖癌”的帽子。
这是很令人反感的,以致于多数人表示的态度就是不反对不支持不宣传。这大概才是一种合适的方式。在这种问题上,也是一样,不需要更不应该道德绑架。
对于同性恋问题,更多的是需要理解与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你尽可以选择同性恋,但异性恋在同性恋面前就该因为其相对的特殊性而逊色吗?
既然都有选择的权利与保留看法的权利,那么就应该维持各自的思想底线,同性恋并没有伤害别人,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善待。而不能接受这种恋情的人,也并无过错,只不过他们站在异性恋这个主流角度,显得“仗势欺人”。
其实换位思考,若有人厌恶异性恋,大家可能也不觉得有什么,毕竟异性恋的队伍从来不缺少人,同性恋相比而言,就显得势单力孤了……
以此看来,同性恋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人们逐渐不再恐同后,大概就是一个较好的开端了。
仅仅从心理上的反对,可能不足道哉。但同性恋发展不易,的确是有很多种限制。
这种情感的发展毕竟不同于异性恋,在有繁殖任务的作用下,发展完善了数千年。如今我们谈到同性恋,很多人则会想到艾滋病。这是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大弊端,不成熟的发展势必会导致畸形的后果。所以同样需要普及性知识,来消除公众对这方面的困惑与恐惧。
而且部分人打着同性恋的旗号,却做着满足自己变态欲望的事。有了同性真爱这把政治正确的保护伞,仿佛连涉黄涉及犯罪的事情都能掩过,这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将同性之事从阴暗的地下,拉至青天白日之下,这既能规避淫邪、犯罪,也有利于同性更好地发展。
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我得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想法,他是在设想,两位同性恋者到了老年,会是怎样的一种相处方式,没有子嗣奉养,倘若连自己都没有生活能力了,该是怎样的状态。
当时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那就各个击破吧,孩子可以领养,也可以试管婴儿、代孕之类(代孕在国内是不合法的,试管婴儿也有限制)。到老时,也可以住进养老院。
那么问题又来了,他们的孩子又该怎么看待他们呢,两位父亲、两位母亲?这里又有很难解决的伦理问题了,让人为之尴尬……同时也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养老体系都足够完善,所以也让这条道路变得艰难。
当然了,也可以选择不要孩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异性恋也是这般想法。曾经我认为这些都完全并行不悖,有人去结婚生子,有人恋爱而不结婚不生子,有人同性相恋,共同生存。总有人为人类繁衍而做贡献,任由其发展或是消亡。
可是这也需要承担代价,有的国家会因此减负,有的国家却会因此而陷入困境。人口问题时刻在影响着这个社会。我们不为谁而活着,但即便精致利己,也终究难逃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永恒话题……
世界不再恐同,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简单地阐述一些问题,发表一些不痛不痒的感慨,或许多年之后回首,还能调侃一句我们,曾改变世界。
诸多想法不能一一表达,但最重要的是,像这个节日一样,不再恐同。而何去何从的问题,也许大家心里也都有了答案。
互相的尊重才是和谐的前提,不反对不支持也是理性的选择,各自安好。任重道远,希望能够良好的发展,披荆斩棘,这才有真正的雨后彩虹,让彩虹旗可以自由飘扬……